ZKX's LAB

别再这样奖励孩子!不仅损害孩子内驱力,还让亲子关系变得功利

2020-07-19新闻14

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光了一组孩子独自在家写作业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感叹。

一个孩子放学回来,但家长需要外出办事,于是家长交待孩子在家做作业,自己就出去了。

家里的监控显示,孩子不是抠抠墙就是伸伸懒腰,不是在墙上写写画画就是上厕所,就是不写作业。

总共就那么点作业,硬是用了两三个小时还没写完,看着真让人火大。

孩子不写作业,很多父母就跟他讲条件,比如,“你写完作业,我就让你玩手机”、“你把饭吃完,我就给你买零食”、“你帮我收拾房间,我就给你一块钱”……

这些话非常有效,本来磨磨蹭蹭的孩子,一讲条件,马上乖乖配合,兴高采烈地去做父母让他做的事。

并且,这样的做法也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者改变。

但是,一位三十年的老教师非常严肃的说:“我见过最蠢的父母,就是跟孩子讲条件!”

很多父母听到这句话都觉得难以理解,如果不跟孩子讲条件,怎么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呢?

前几天,谈到这个问题,有个朋友吐槽说:

为了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用了积分奖励法,孩子只要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整理好自己的玩具、认真写作业,帮忙做家务……,就能得到一颗星星,积累十颗星星可以兑换奖励,吃大餐、周末去儿童乐园、看一小时动画片等。

刚开始效果很好,孩子热情高涨,很多事情不用说,一听有加分,他就自觉做了。

但最近有点不太对劲,有一天,我让孩子帮忙照顾一下妹妹,他却头也不抬地问:有什么奖励呢?

我开始担心,积分奖励会不会让孩子变得爱讲条件,讨价还价,以后什么事都要有奖励才做呢?

听完我笑了,我对蛋蛋也用过积分奖励,我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蛋蛋小的时候,很多日常习惯需要建立,每次讲不通道理时,我就用积分奖励。

睡前刷牙,得一个爱心;把玩具收起来,得一个爱心;九点之前上床睡觉,得一个爱心……

集够五个爱心可以换一包奥特曼卡,十个爱心换一个恐龙模型。

效果立竿见影,那段时间,蛋蛋变得特别听话,为了集爱心热情高涨,晚上不用我说,自己就跑到卫生间刷牙,然后乖乖上床睡觉。

但不到一个月,问题就出来了。

一个周末,他冲进书房,说要帮忙打扫房间,所谓打扫房间,就是随手拿起桌上几张废纸丢垃圾桶里,然后急慌慌地问我:“妈妈,我可以贴爱心了吗?”

再后来,就出现了和朋友一样的状况,蛋蛋开始讨价还价,奖励不够,就不做。

蛋蛋的这些表现,让我开始对积分奖励法产生了怀疑。

表面看起来,孩子是变乖了,但时间久了,他们就把做事的动力都寄托在奖励上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提供不了孩子想要的奖励价码,又该怎么办呢?

积分奖励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常用的行为塑造方法,而家长们使用常常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其实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下面两个潜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奖励对内驱力的损害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故事:

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湖区买了所房子,想图个清净。可是,有一群小孩经常在附近踢球,追逐打闹,吵得老人不得安宁。

于是,老人对孩子们说:“我喜欢看你们踢球,为了感谢你们,我奖励你们一美元,你们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他们踢完球后,老人说钱不够了,只给了他们0.5美元,孩子们不大高兴,但还是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们踢完球,老人却说没有钱奖励了。

于是,孩子们一哄而散,再也不来踢球了。

故事里的老人正是利用了奖励的副作用。当奖励与踢球绑在一起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变得模式化,他们原有的内驱力被消除了。第二个是奖励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当家长为了追求孩子好的表现,频繁使用积分奖励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功利。

孩子通过做事换取家长的奖励,他们和家长之间只是简单的交易。

我的朋友曾吐槽,有一天吃过晚饭,她想让五岁的女儿帮忙收一下碗,没想到,女儿回答:“不了,我现在想玩游戏,还不想赚零花钱!”

奖励看似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但代价是孩子把自己在家里的存在当成了工作。

那么,积分奖励法既损害孩子的内驱力又影响亲子关系,难道就不能用了吗?

我的意见是:可以用,但要把握两个原则。对于孩子喜欢做的事,用支持代替奖励。

孩子喜欢画画,画画对她来说就是主动的行为,画画给她带来了愉悦感。

家长如果想表达肯定,赞扬他的画作就行了,或者给他买更多的油画棒、画纸、图画书等,用支持代替奖励。对于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奖励之后要及时撤离。

孩子有很多必须做却不喜欢做的事,比如:刷牙、洗头、吃蔬菜等,为了减少冲突,引导孩子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使用奖励是必需的。

但父母要记住,使用奖励,最终是为了不使用,及时撤离很重要。

只要孩子已经做到,并且获得了孩子内心的认同,就要及时把奖励撤除。

积分奖励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塑造方法,使用积分奖励法的目的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使用奖励只需把握两个原则:孩子喜欢做的事,用支持代替奖励;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奖励之后及时撤离,就能有效的塑造孩子的行为,同时避免损害孩子的内驱力和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我是弘毅妈妈,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上的父母都没有经过考试就成为了父母,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却需要不断学习,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在探索为人父母之道的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亲子关系#内驱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