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生?心理学有关原生家庭的3个理论

2020-07-19新闻10

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是近来大众甚感兴趣的热门心理学议题。曾经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回忆或阴影总是让我们一生难以抹去的印记。那么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原生家庭为我们带来的影响呢?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相比起以讨论未来方向、强调人类独有的能力为主的正向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人的过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早期的经历决定了人的性格,他强调人五岁之前的经历对日后发展的影响。在他著名的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stage)的理论中,他提出儿童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一个阶段,儿童会专注在某一个部分的感官发展,例如在口腔期,婴儿会乐于尝试把各种东西放进口中;这段时期也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弗洛伊德提出若婴儿在这个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限制,例如母亲照顾不足,没有及时喂哺,婴儿的口腔感官得不到满足,便会在日后的人生养成口腔性格(Oral Personality)。

拥有口腔性格的人因为小时候的口腔期发展不顺利,长大后会倒退到或停留在口腔期,在行为上追求口部的快感,例如咬指甲、吸烟、贪吃等,都是一些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甚至提出厌食症和口腔期的发展不良有关:厌食症的患者因为在口腔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害怕被照顾者抛弃,所以之后容易发展出与口部活动有关的疾病。而在性器期,儿童会亲近异性父母,与同性父母产生敌对的关系,解决的办法是儿童应该放弃取替自己的同性父母,而应该向同性父母学习,长大后去追求和异性父母相似的恋人。

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则提出了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指出儿童在小时候和照顾者的关系会影响他以后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尤其是与伴侣的依附关系。依附理论中的依附类型包括了安全型依附、焦虑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和混乱型依附,而安全型依附占的人口的大多数。

多项有关依附理论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患上心理疾病的男患者大多数在小时候拥有不健康的依附关系。

另外,一项研究观察了机场裡分别的情侣,发现逃避型依附女性在与恋人分离的时候出现抗拒性的行为,例如眼睛看向其他地方,停止拥抱等的亲密接触。

但是当逃避性依附女性和恋人没有分离而是一起出游的时候,这个情况并没有出现。这个研究反映了幼年时的依附关系影响了成年后的恋爱中的依附关系。

博域的家庭关系

现代心理学家博域(Murray Bowen)提出了有关家庭关系的理论,他视家庭为一个情绪系统,他提出了八个连锁概念,三角关系(Triangles)为其中之一。有别于我们认识中三角恋的那种三角关系,博域的三角关系是指当两个人的关系脆弱的时候,便把第三方牵连入两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子女数落伴侣的不足,家庭中父母子的组合便是一个常见的三角关系。博域也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这个概念,自我分化高的家庭成员,在家庭系统里比较独立,他们相对不受家庭不良功能的影响,而自我分化低的家庭成员容易受到家庭冲突影响。

针对父母子这种三角关系,当两人的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某一方可能会通过第三方来降低焦虑感,例如寄情工作,或是过分关注孩子发展。

在父母子的三角关係中,孩子是被三角化的一方,在三角关系裡担当了阻隔夫妻关系冲突的第三方。孩子为了阻隔夫妻两人的冲突可能会用各种方法,例如在学校闹事等,分散父母在夫妻冲突上的焦虑。这种家庭中的三角关系妨碍了孩子的发展,也增加了孩子在成长中的压力,孩子长大后可能用不同方法逃离原生家庭的情绪压力。

结语

我们都不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应对那些不良的影响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心理分析治疗的原则改善原生家庭冲突为我们带来的一些惯性思维,例如在遇到类似的一些冲突中,可以以开放的思维观察他人的态度,以及注意自己当下的情绪可能是受到以往经历所影响,而不是对事情本身。

虽然生活中有不少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有了这个自觉我们就可以加深对情绪的认识,和自己和解。至于博域的三角关系中,博域提出家庭成员应该先认清自己处于家庭中的三角关系,然后被三角的一方应该保持情绪中立,而不应该「靠边站」,鼓励其他家庭成员在发生衝突时直接与对方沟通等。

总而言之,要减低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先要意识到自己身处的不健康关係,并尝试跳出原生家庭的框框,不要受以往的经历所困。

#家庭#理论#心理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