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哪些 差错控制法

2020-08-12知识8

简述差错控制的目的. 差错控制功能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发现(即检测)差错的能力,并采取措施纠正之,使差错控制在所能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就是差错控制过程,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之一。接收方通过对差错编码(奇偶校验码或CRC码)的检查,可以判定一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错。一旦发现差错,一般可以采用反馈重发的方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受方收完一帧后,向发送方反柜一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方据此做出是否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发送方仅当收到接收方以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发直至正确为止。物理信道的突发噪声可能完全“淹没”一帧,即使得整个数据帧或反馈信息帧丢失,这将导致发送方永远收不到接受方发来的信息,从而使传输过程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引入计时器(Timer)来限定接收方发回方反柜消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方发送一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方的反柜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出的帧以出错或丢失,就要重新发送。由于同一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方多次收到同一帧并将其递交给网络层的危险。为了防止防止发生这种危险,可以采用对发送。TCP差错控制的几种方法 ?应用数据被分割成T C P认为最适合发送的数据块。当T C P发出一个段后,它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33634这个报文段。当T C P收到发自T C P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它将发送一个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立即发送,通常将推迟几分之一秒T C P将保持它首部和数据的检验和。这是一个端到端的检验和,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收到段的检验和有差错,T C P将丢弃这个报文段和不确认收到此报文段(希望发端超时并重发)。既然T C P报文段作为I P数据报来传输,而I P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失序,因此T C P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如果必要,T C P将对收到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将收到的数据以正确的顺序交给应用层。既然I P数据报会发生重复,T C P的接收端必须丢弃重复的数据。T C P还能提供流量控制。T C P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T C P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将防止较快主机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区溢出。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哪些 最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有奇偶校验法、循环冗余校验法和汉明码等。这些方法用于识别数据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并且可以启动校正措施,或者舍弃传输发生错误的数据,要求重新传输有错误的数据块。1.奇偶校验法奇偶校验法是一种很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每一字节中加上一个奇偶校验位,并被传输,即每个字节发送九位数据。数据传输以前通常会确定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校验方法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校验位不符,则认为传输出错。奇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奇数。奇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0”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1”。奇校验通常用于同步传输。而偶校验是在每个字节后增加一个附加位,使得“1”的总数为偶数。偶校验时,校验位按如下规则设定:如果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则校验位为“1”;若为偶数,则校验位为“0”。偶校验常用于异步传输或低速传输。校验的原理是:如果采用奇校验,发送端发送的一个字符编码(含校验位)中,“1”的个数一定为奇数个,在接收端对接收字符二进制位中的“1”的个数进行统计,若。在数据链路层中,差错控制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差错控制 用以使发送方确定接收方是否正确收到了由它发送的数据信息的方法称为反馈差错控制。通常采用反馈检测和自动重发请求(ARQ)两种基本方法实现。反馈检测法 反馈。差错控制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数据链路层自动重发法(ARQ法):实用的差错控制方法,应该既要传输可靠性高,又要信道利用率高差错的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差错控制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反馈纠错”,另一类称为“前向纠错”。在这 两类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称为“混合纠错”。(1)反馈纠错这种方式在是发信端采用某种能发现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方法对所传信息进行编码,加入少量监督码元,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对收到的编码信号进行检查,一但检测出(发 现)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立即重发 已发生传输差错的那部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止。所谓发现差错是指在若干接收码元中 知道有一个或一些是错的,但不一定知道错误的准确位置。图6-1给出了“差错控制”的 示意方框图。(2)前向纠错这种方式是发信端采用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一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方法,使接收 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在图6-1中,除去虚线所框部分就是前 向纠错的方框示意图。采用前e68a84e79fa5e9819331333361303063向纠错方式时,不需要反馈信道,也无需反复重发而延误传输 时间,对实时传输有利,但是纠错设备比较复杂。(3)混合纠错混合纠错的方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自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自行纠正能力时,就向 发信端发出询问信号,。何谓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有哪几种? 差错控制,是系统对传输的数据的一种验证机制.它主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验证,看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出错,如果出错就提示系统将数据丢失,否则接受相应数据. 差错控制方法 。停等式差错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1.差错控制2113的原理纠错编码之所以具有5261检错和纠错能力,是因为4102在信息码之外附加了1653监督码,即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是用信息量的冗余度来换取的。加入监督码越多,码的检错、纠错能力越强,但信息传输效率下降也越多。在纠错编码中将信息传输效率也称为编码效率,定义为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1)几个概念码长:码组或码字中编码的总位数为码组的长度。码重: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量。例如“11010”的码长为5,码重为3。码距:两个等长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的数目称为码距。例如:码组1 11010码组2 01101码距:d0=4汉明距离: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这一编码的汉明距离,以dmin表示。(2)汉明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的关系a)为了检测e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b)为了检测t位错码,要求最小码距c)为了纠正t位错码,同时检测e(e>;t)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显然,要想纠错和检测,就必须增加码距,只有保证最小汉明距离符合上面三个公式的要求,才能具有检测或纠错能力。如何保证满足要求呢?一般方法是:按照某种规律对原来的码组(信息码组)添加一些新的码元,这些码元称为“监督码元”。作用。差错控制的差错控制方式 1、前向纠错。实时性好,单工通信采用。2、自动重发请求(ARQ)。强调检错能力,不要求有纠错能力,双向通道采用。3、混合纠错。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但传输设备相对复杂。差错检测是差错控制的基础。能纠错的码首先应具有差错检测能力,而只有在能够判定接收到的信号是否出错才谈得上是否要求对方重发出错消息。具有差错检测能力的码不一定具有差错纠正能力。由于差错检测并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应用于传输条件较好的信道上做为误码统计和质量控制的手段。自动请示重发ARQ和前向纠错FEC是进行差错控制的两种方法。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检测出有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ARQ方式使用检错码,但必须有双向信道才可能将差错信息反馈到发送端。同时,发送方要设置数据缓冲区,用以存放已发出的数据以便于重发出错的数据。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方式使用纠错码,不需要反向信道来传递请示重发的信息,发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务重发的数据缓冲区。但编码效率低,纠错设备也比较复杂。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检错码只能检查出传输中出现的差错,。差错控制的差错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原理 差错控7a64e78988e69d8331333361303066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原理如图。图中虚线内的部分就是数字通信中的差错控制系统。当没有差错控制时,信源输出的数字(也称符号或码元)序列将直接送往信道。由于信道中存在干扰,信道的输出将发生差错。数字在传输中发生差错的概率(误码率)是传输准确性的一个主要指标。在数字通信中信道给定以后,如果误码率不能满足要求,就要采取差错控制。按具体实现方法的不同,差错控制可以分为前向纠错法、反馈重传法和混合法三种类型。差错控制前向纠错法 差错控制系统只包含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从信源输出的数字序列在信道编码器中被编码(见信道编码),然后送往信道。由于信道编码器使用的是纠错码,译码器可以纠正传输中带来的大部分差错而使信宿得到比较正确的序列。前向纠错在接收端检测到接收码元差错后,通过一定的运算,确定差错的具体位置,并自动加以纠正。又称自动纠错,是提高信道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信息论中的信道编码理论是研究对给定信道的前向纠错能力的极限,而纠错编码理论是研究用于前向纠错的纠错码的具体编译码方法。传统的纠错编码理论认为,为了使一种码具有纠错能力,必须对原码字增加多余的码元以扩大码字。

#反馈控制#数据校验#差错控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