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人体电流安全曲线 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设定为 30mA,大于人体平均摆脱电流,这样设计合理吗?

2020-08-12知识5

关于安全电压的问题 问题出在你的假设上,人是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如果人体的最低电阻为720欧,那么安全电压=720*0。05=36伏。这是国家考虑多种因素以后做出的规定。当电流通过人体时,为什么人会看到不适,甚至可能死亡? 电流对人体作用2113的规律,可用来定量地分析触5261电事故,也可以运用这4102些规律,科学地评1653价一些防触电措施和设施是否完善、科学地评定一些电气产品是否合格等。一、作用机理电流通过人体时破坏人体内细胞的正常工作,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电流作用人体还包含有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电流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使人体产生刺激和兴奋行为,使人体活的组织发生变异,从一种状态变为另外一种状态。电流通过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由于电流引起神经细胞激动,产生脉冲形式的神经兴奋波,当这兴奋波迅速地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后,后者即发出不同的指令,使人体各部作相应的反应,因此,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一些没有电流通过的部位也可能受到刺激,发生强烈的反应,重要器官的工作可能受到破坏。在活的机体上,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有微弱的生物电存在。如果引入局外电流,生物电的正常规律将受到破坏,人体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电流通过人体还有热作用。电流所经过的血管、神经、心脏、大脑等器官将因为热量增加而导致功能障碍。电流通过人体,还会引起机体内液体物质发生离解、分解导致破坏。电流通过人体,还会使机体各种组织产生蒸汽,乃至。人体可感知的电压 电流值大约在多少 在潮湿环境中,人体的安全电压12伏。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50伏。当电压超过24伏时应采取接地措施。因为电死人的关键是电流的大小。脱毛衣时发出的火花电压达几万伏,但没有形成持续电流,所以不会电死人。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在正常情况下(干燥)安全电压为低于36V越潮湿电阻越小,电压越大,即电流越大1 触电对人的危害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触电分为电伤和电击两种伤害形式。电伤是指电流对人体表面的伤害,它往往不致危及生命安全;而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直接造成对内部组织的伤害,它是危险的伤害,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电击又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直接接触电击是指人身直接接触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带电部分而遭受的电击。它的特征是人体接触电压,就是人所触及带电体的电压;人体所触及带电体所形成接地故障电流就是人体的触电电流。直接接触电击带来的危害是最严重的,所形成的人体触电电流总是远大于可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极限电流。间接接触电击是指电气设备或是电气线络绝缘损坏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外露部分存在对地故障电压,人体接触此外露部分而遭受的电击。它主要是由于接触电压而导致人身。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设定为 30mA,大于人体平均摆脱电流,这样设计合理吗? 网上资料:人体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实验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 16 mA,成年女…同样电压等级,交流电和直流电,哪个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比如交流220V和直流220V,或者都是110V,或者都是380V的时候,交流电和直流电哪个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为什么同样电压的交流电比直流电危害大 事实上在发生电击的时候,电流而非电压是电击事故中造成人身伤害的直接原因,电击严重的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呈现出正相关的特性。首先电流对人体产生影响是因为电流。人触电身亡是因为电压还是电流,或者是因为电阻? 首先先普及个概念,我们平时所说的「触电」是通俗的叫法,虽然现在触电都用来指事故,不过只要是接触电…110V 电压会电死人吗? 人类可以承受的安全电压是多少?110V 安不安全?? 好问题 0 ? 1 条评论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尽管问题是一年前的,我还是要回答一下。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是42/36/24/12/。交流电中,电流达到多少对人能够造成伤害或死亡。 电流2113超过10mA的电流就会让人类有触痛感,526130mA以上就会给人带来一定的伤害。4102100mA以上会有强烈疼痛感,1653而且无力靠自身摆脱,250mA以上就是瞬间致死的剂量了。另外,触电时间长短也跟伤害大小有关,低电流强度时,只有长时间触电才会有明显伤害,而大电流时,致死伤害也可以瞬间实现。低电压但大电流造成的伤害远大于高电压微电流。所以触电时有些情况下就是大电容之类的元器件造成的。所以家用漏电保护器,选择漏电动作电流为30ma的,漏电动作时间小于等于0.1S,这个参数是确保人发生触电事故后,身体不会产生病理和生理反应。人体接触到 220V 的家用电后大概多少秒会死亡? 下图为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经测试后得到的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预期接触电压和允许最大通电时间之间的关…

#人体安全电流#触电#科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