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妈爱叨叨原创,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中国的父母,可能是对子女教育最上心的父母。而中国的亲子关系,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拧巴的亲子关系。我们时常能看到父母为了孩子苦哈哈地忙活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却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感激,甚至还会招致埋怨。
父辈和子辈之间仿佛永远横亘着一条割裂的鸿沟,谁也无法抵达另一边,彼此不理解,彼此疏离......是孩子不会感恩不会爱,是孩子白眼狼吗?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这张白纸未来能够成为怎样的一幅画,全凭教育者在其上涂抹的色彩。而中国式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误区,常常在作画的同时,割裂了亲子关系。
这些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中了几条?
一、对孩子生活节奏的高度把控
中国的家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快一点”。
孩子早上起床没睡醒,穿衣服的时候没睡醒,要“快一点”。吃早点的时候一边要孩子“慢一点,别噎着了”,一边又要孩子“快一点,别迟到了”。
周一到周五风风火火送孩子上学放学,周六周日紧赶慢赶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孩子身上从头到脚写满了两个字:“包办”!
孩子的一年四季都填满了一个词:“安排”!
在这样高强度掌控下长大的孩子,无非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种孩子从此丧失自觉性和独立性,习惯听从安排,难以承担责任。
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听话,乖巧又懂事,可在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就会成为“妈宝男”“妈宝女”,一心依赖父母,自主管理能力极差,在职场和生活中不受欢迎,大吃苦头。
另一种孩子在自我意志和父母意志的对抗冲突中爆发,在多年压抑后走向极端反面。
好一点的自立自强走出家门,去遥远的城市读书工作,淡化与家庭的联系。
差一点的为了和父母对着干事事违逆故意堕落,最终自毁前程。
二、追求产出回报比,要求速度见成效
很多家长将为孩子成长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称为教育投资。
有投资就要有回报,有的家长培养起孩子来,渐渐就变得像在做生意。
学习也好,学特长也好,都一定要学能看得见成绩的,有考核证书评级的,能对升学有帮助的。
对各种课程不看是否适合孩子,也不看孩子是不是喜欢,只看“有用”还是“没用”,学习从一件纯粹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因为过分注重看得见的“硬实力”而忽视看不见的“软实力”,过分注重智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商逆商的重要性。
这些隐形的能力在孩子长大后都有可能变成实力上的短板,限制了孩子的未来发展。
三、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
每当孩子做错事情,被惩罚的时候,我们最常听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许哭!”相当多的时候,家长都不乐意见到也不承认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的家长会说,他自己做错了事情,怎么还好意思哭?
作为人类表情的一种,哭泣能够表达很多复杂的情绪:悲伤、失望、愤怒、委屈、羞愧......等等。你怎么知道孩子的眼泪不是因为反思错误而流下的呢?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要求他立刻放下情绪,迅速坚定地执行家长的下一步安排。
兜妈经常能在外出散步或是在商场购物的时候,看到为了阻止孩子的哭闹而大声呵斥乃至于拳打脚踢的家长。
固然有些家长是不希望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公共场所的其他人,但要求孩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自我心情的调节显然是不现实的。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反应和调整的时间。
四、充满焦虑与紧迫感,并将压力转嫁给孩子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太着急了。
对于和孩子相关的每一件事情,家长都想要快点生效,最好是立即搞定。
孩子刚会翻身,就发愁是不是学走路比别人晚了。孩子没那么快学开口讲话,就要问医生是不是发育有问题了。
如果说对于孩子生长发育的关切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重,那还有很多需要时间和耐心解决的问题,被家长粗暴处理。
亲子之间缺乏细致的沟通,没有深入的探讨,求医问药或寻求捷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没有足够的耐心,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当家长以各种形式将阶层滑落的焦虑和急迫转嫁到孩子身上时,孩子非但不能如父母所愿按部就班成长,相反会被这种转嫁而来的压力逼迫到喘不过气。
五、自我感动式付出
台湾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讲的是一位妈妈探寻女儿死亡原因的故事。
妈妈毕业于美国名校,拥有硕士学位,本该是一名有着大好前途的职业女性。
为了家庭和女儿,她选择成为一名全职主妇,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来督促女儿的学习,要把她培养成材,却没想到女儿居然会突然自杀。
当妈妈通过科技手段看到女儿的最后一天时,她才发现女儿深藏心底的压抑和痛苦。
妈妈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因此对女儿有着格外强烈的期许。当女儿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妈妈就会说“如果没有生你,我不知道多自由!”来要求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她的强硬与道德绑架使女儿时常陷入羞愧和自我否定中,渐渐开始失眠、情绪失控,以至于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
中国有许多这样的父母,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随即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牺牲”来绑架孩子的意志。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报答我!”自我感动式的付出让家长手中有了可以要挟孩子的筹码,而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
诗人纪伯伦在《致孩子》中写到: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属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成为的儿女。”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而不是输入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考量。”
或许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中国式拧巴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缓和与改变。
我是兜妈,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关注我,随时获取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想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