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胜任素质冰山模型 如何根据胜任力冰山模型设计员工培训?

2020-08-12知识12

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内涵结构 模型内涵及其结构素质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在他的一篇名为“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他在文章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的行为表现。此后合益(Hay)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对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①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或经验型的信息;②技能,指个体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③社会角色,即个体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和风格;④自我形象,指个体对自身状态感知能力,它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风格,与人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认识;⑤品质,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等是个体表现的一贯反应,如性格内外向、不同的气质类型等;⑥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内驱力,如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达到。该。解释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 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他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是:技能和知识;冰山之下是:角色定位、自我认知、价值观、品质、动机。胜任力是基于冰山模型来构建的,公司建立胜任力模型,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个人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在哪本书里提出 素质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莱兰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对素质的概念做了非常形象的解释。他认为,一名员工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也就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以下的7/8是看不到的。我们能见到的1/8是其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见不到的7/8则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知识、资质和技能行为是较为容易观察和测量的,称为显性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是难以观察和度量的,称为隐性素质。如果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具备了适合自己岗位的这两类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员工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育,那么对员工的素质提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

#能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动机理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