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理解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定义

2020-08-11知识15

如何理解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探讨与论证的是:天体自然界,万事万物“此消彼长”与“相对平衡”的内涵与规律;研讨它的目的:就是遵循它的自然规律、与自然(阴阳)和谐相处、以利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昌盛、繁洐!二:五行学说:探讨与论证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表述、演义的是天体自然界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互相制约、而又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与相互运用的微妙绝窍;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荀子的《荀子.天论》的主要内容!阴阳与五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粗浅之议,请各位道友共同研讨、共同论证!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什么时候? 谢邀。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概念最早。人们首先会看到昼夜交替、感知冷热等,形成朴素的自然辨证法,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学生时代,历史书上便接触五行,史家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实非也!实为代表五种不同属性的万事万物,如金具有清静、肃杀的属性;木具有生发、条达的属性;水具有润下、易形的属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属性;土具有生养、化育的属性。史载提到阴阳,成书殷周之际的《易经》,系统记录下阴阳卦爻符号,阴阳概念肯定远早于此,当无疑问。五行一词,现有史料,最早出现在《尚书》中的《夏书.甘誓》和《周书.洪范》。阴阳五行源于上古人们对自然、时空外在表征的朴素辨证及外在感知。至于五行流变,儒家子思、孟子以仁、义、礼、智、信五德创造性改造了五行。《帛书五行篇》亦有相关记载。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学说,始于邹衍?仅限于现有史料,恐比邹衍要早),邹衍将天象阴阳与五行属性结合,系统性提出阴阳五行学说。之后我们看到的卜卦,奇门、风水及罗盘、四柱等均离不开此。仅做简述,见谅!什么是五行学说?什么是阴阳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关系? 在中医里,把在功能上相关的、有联系的,在属性上相同的这些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我们的五脏系统。通过这样一划分,五脏就不是指在菜市场看到的五脏了,而是指一个体系结构,同时这种体系结构还不仅仅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而且还与外在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相应关系。在中医学中,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便以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采取类比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分别归纳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阴阳学其实是以阴阳两种属性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对于阴阳最初的解释,应该是山的向背,也就是对于阳光的向背来作为阴阳的一种解释。比如说,能见到阳光的地方属阳;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属阴。后来古人又把阴阳抽象出来,扩展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把所有动态的、上升的东西比喻为属阳,所有静态的、下降的东西比喻为属阴。而中医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和特征来表述我们身体的一个平衡状态,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就是说,阴阳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生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古代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什么是五行学说?什么是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为中医哲学思想五行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等,为中医基础学术理论。阴阳学说是以 自然界 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如何理解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的易学,包括太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数学说,象学说,中学说,干支学说。太极阴阳学说是物质论,五行学说是运动论,数学说是数论,象学说是象论,中学说是和谐美好论,干支学说是时空论。其内容是:世界是物质的,这就是阴阳学说。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就是五行学说。物质的运动变化是遵循数学规律的(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就是数学说。数运动变化之极就成就万物的形象(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这就是象学说。中是和谐美好之象,这就是中学说。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是时空的运动变化,这就是干支学说。这六大学说组成中国古代易学之卦:初爻是阴阳学说,二爻是五行学说,三爻是数学说,四爻是象学说,五爻是中学说,上爻是干支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易学之卦的基础,古圣人称作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事物一分为二是阴阳,阴阳合二为一是事物,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是同时存在的。阴与阳是相反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对立的。阴与阳是独立的,相互不能转化。例如,男人为阳,女人为阴,有男人和女人才成为人类。人类一分为二是男女,男女合二为一是人类,故而男人、女人、人类是同时存在的。男人与女人是相反相成的,是。

#阴阳学#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命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