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诗,沾衣欲湿杏花雨,下一句是什么 沾衣欲湿杏花雨下面

2021-04-28知识2

如何理解\ 这是一首大和尚写的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字未见“春”,却有满满的春意萦绕在读者心头。诗文如下:绝句【南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歌呈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在小桥流水旁,古树的浓荫下,系着一叶小小的蓬船。杏树开满了花朵,蒙蒙的烟雨中,柳条儿随风轻摆,在这浓浓的春色里,还有一个扶杖而行的老和尚。“一年之计在于春”,对春之意向的描绘在古诗文中比比皆是,但志南的这首《绝句》实在是其中翘楚,尤其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已成千古名句。“杏花雨”、“杨柳风”写春之景,“沾衣欲湿”、“吹面不寒”喻春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描摹出一幅隽美的春之画卷。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什么意思 释义:杏花盛开时2113,细雨丝丝,却淋不湿我的衣5261衫;柳枝摇曳中4102,微微和风,也不使人感到寒冷。1653拓展资料:《绝句·古木阴中系短逢》(宋代·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赏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描写景物。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杏花,使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这首诗,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参考资料:-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全诗、朝代、意思和用途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南宋僧人志南全诗如下:《绝句》宋 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释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