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文化特色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2113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5261初,中国科学院少数4102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1653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2、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5、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
中国四大药都的江西樟树 中国药都之一—樟树,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村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著成《肘后备急千金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采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
新桥镇的区域地名 【新桥镇】Xīnqiáo zhèn位于衡山县西北端,距县城50公里。东连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03032贯塘乡、江东乡、东湖镇,南接马迹镇,西与双峰县攸永乡、衡阳县金屏、甲满乡接界,北与湘潭县霞岭乡毗连。涓水自双峰县流经该镇西部,上游山势陡峭,水流湍急,至新桥一带逐渐平坦,致使泥沙淤积,形成若干小冲击平地。【群英社区】Qúnyīng shèqū该社区成立1994年。原为新桥街居委会,1995年4月更名为群康居委会。1999年1月21日经县民政局山民字(1999)2号文批准,更名为群英社区。以新桥籍革命烈士唐群英而命名。辖河西、河东和永济街等6个居民小组,非农户口980人。【茶园台村】Cháyuántái cūn位于新桥镇东部。与上界、永济、东湖镇南溪、石潭、江东乡旺洲等村交界。距镇机关驻地6公里。有贯底至东湖、江东至东湖的公路经过。涓水支流南河流经境内。有小二型年冲水库。以境内片村茶园台而名茶园台村。驻地滩上屋。总面积448.52公顷。其中水田69.18公顷,山林277.90公顷。辖文家、枣子塘、上大塘、中古山、大石塘、柳关、茅坪、木皮塘、新塘、渣梨坳、坳上、瓦屋、芦家塘等13个村民小组,334户,1463人。种植水稻、茶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