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北道情表演特点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2021-04-28知识7

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由此可推断。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唐高祖李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将他说成是《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裔,和老君(即老子)有亲缘关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夺取了皇位,故极力兴道抑佛。为了维护道教地位,争取信徒,道士们采用有说有唱的俗讲变文来扩大宣传,这种说唱形式。

陕西道情的发展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甘溪等地活动演出。每年安康县城的土地会,可有十多个道情班赛戏演出,观众拥满大街小巷,连唱半月之久。商洛地区有商县的袁根祥班、苏效瑞班、王占鳌班、周子举班、李绪平班、王让班、崔启运班、舒金贵班、张银贵班、刘双合班、李兴臣班、李仁杰班,丹凤的李昌林班、善念班等。关中地区,大荔的沙苑,宝鸡的姜马,眉县的王长官寨道情班,以及西安附近的新筑,长安的引镇等地道情会,仍在继续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道情的演唱活动,依然有增无减,并涌现出一批新的班社和艺人。历史悠久的宝鸡姜马道情班,培养也了一代新人,有姜福、马生福、马定乾、姜得用、姜银科等二十余人。商县出现了金鼎班、科义班、新安班等班社及艺人王治银、贾西明等。安康还相继建立了专业道情班,当地政府分派专职干部予以领导和管理,除演传统剧目外,还演出了《北京四十天》、《赤胆忠心》等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白毛女》、《穷人恨》等,为配合土地改革。

陕西周至道情的产生、发展、形式、艺术特点?、 陕西道情是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上。

#陕北唢呐张腾道情#陕北清涧民间道情#陕北道情名段欣赏#陈爱民唱陕北道情#陕北道情小戏大全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