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什么叫积重难返?平叛了黄巾起义后的大汉王朝,就叫积重难返。此时的大汉王朝,就如同一个大型火灾现场:最大那处明火,终于被扑灭了(黄巾起义),但还有无数明的暗的着火点;救火队的领导们,互相指责对方应该为火灾负责,于是,打得不可开交(太监和士大夫);一部分救火队员认为这火实在救不了,干脆全部烧完了重新来过,于是,他们开始到处纵火(公务员造反);搞笑的是,一部分纵火犯说,只要给我们落实编制,解决农转非户口,我们就帮你们一块儿灭火(贼寇招安);而火场主人却置身事外,正想着再盖几所大House开Party,仿佛这火灾跟他没关系似的(灵帝刘宏)。
士大夫与太监打作一团
黄巾起义爆发,王允被任命为豫州(河南省)刺史,配合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同俊)等人剿灭黄巾。王允在投降的黄巾队伍中,发现了中常侍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往来的书信,于是上报朝廷。
灵帝刘宏大怒,痛斥张让,张让叩头请罪。
然后……然后就没事儿了,刘宏连张让的毛都没舍得动一根。
张让怀恨在心,找了个理由陷害王允,这是公元184年的事儿。
【王允与太监誓不两立】
公元185年,王允入狱。遇着大赦,官复原职,还当刺史。刚放出来不到十天,又被逮捕。司徒杨赐认为王允德行高,不想使他再受羞辱,就派人劝告王允说,你得罪了张让,一月之内而两遭逮捕,恐怕还会有更凶暴之事,你应当深思熟虑(意思是劝王允自杀算了)。然后就有手下干部痛哭流涕,献上毒药。王允厉声说,我为人臣,犯了王法,自当服极刑以谢天下,岂可自己求死!说罢,把毒药泼在地上,步上囚车。
之后,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上书为王允求情,得以死罪减一等。
这年冬天大赦,王允却不在赦免范围之内,三公再次为他运作。
公元186年,王允终于获释。
衣赐履说:这一段,疑云重重。
公元184年,二月,黄巾军起义,此时杨赐是太尉,四月,免职;公元185年,杨赐任司空,同年,死在任上。
袁隗于公元182年至公元185年任司徒,从未任过太尉。
因此,所谓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上书,显得极不严肃。此段内容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司马光可能也发现有问题,因此,在《资治通鉴》上,他没有写杨赐和袁隗的职务。
另外,公元184年之后的几次大赦,分别为:
公元184年,十二月,大赦天下
公元186年,二月,大赦天下
公元187年,正月,大赦天下
公元188年,正月,大赦天下
而文中说,公元185年,冬天,大赦,王允并不在赦免范围之内。实际上,这一年,没有大赦。
这一段,错误如此之多,再加上与黄巾私通的张让,刘宏骂了他一顿就没事儿了,也让人觉得怀疑。
因此,我个人认为,王允与张让之间的纠葛恩怨,史书记录不实,张让未必就与黄巾有过沟通,刘宏未必就那么愚蠢。
公元185年,六月,刘宏以讨伐张角有功的名义,封中常侍张让等十二人为列侯。
衣赐履说:出自晋朝史家袁宏的《后汉纪》,《后汉书》里没有这个记录。司马光采信了这条史料,我认为不妥。平叛黄巾,封张让等十二个太监为侯,剧情太过狗血,真把刘宏当弱智不成?
早在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城(魏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看到中常侍赵忠的住宅超过法定规格,就上奏朝廷建议予以没收。中常侍张让曾私下向皇甫嵩索取五千万钱贿赂,被皇甫嵩拒绝。于是,两人打小报告,说皇甫嵩久战不胜,没有战功,浪费军费。公元185年,七月,刘宏将皇甫嵩召回洛阳,收回左车骑将军的印信绶带,封邑削减六千户(皇甫嵩的封户本为八千户)。
本年,谏议大夫刘陶上书,提出大汉朝救亡图存急待处理的八件事情,指出天下之所以大乱,都是因太监引起的。
刘陶既然向太监开火,太监们也没有理由对刘陶客气,于是,大家伙儿一齐向灵帝刘宏诬陷刘陶,说:
张角反叛之后,陛下发布诏书,威恩并施。从那以后,所有的叛乱者都已悔改。现在四方安宁,而刘陶这厮,对陛下圣明的政治不满,那么多好人好事他都不讲,专门找那些黑暗面来揭露,满满的都是负能量。而且,刘陶所言之事,各州、郡都没有上报,他是怎么知道那些事儿的?我们怀疑,刘陶与贼人是一伙儿的。
【刘陶是很有气节的一个干部】
太监说的实在有理,刘宏下令,把刘陶下了大狱,严刑拷问。刘陶闭住气自杀身亡。
同一时期,为人忠正的前司徒陈耽,被太监们诬陷,死在狱中。
公元186年,刘宏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并让赵忠评定讨伐黄巾军的功劳。
衣赐履说:以前也有任命为车骑将军的太监,但并没有实际履行职务。赵忠担任车骑将军,并且上任了,这是刘宏的首创。
执金吾甄举对赵忠说:
傅燮(右中郎将朱儁的手下)先前在征伐东方的黄巾军时,立有大功,但是未被封侯,天下人感到失望。如今将军亲负这项重任,应该推举贤人,审理冤情,以满足众人之心。
赵忠采纳了甄举的意见,派他的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去向傅燮致意。赵延对傅燮说,只要你肯稍稍接受我哥哥的友情,封万户侯,不在话下。傅燮正色道,有功而未得到封赏,是我的命运不好,我岂能乞求私人的恩惠!赵忠热脸子贴上冷屁股,越发怀恨,但顾忌傅燮的名望,不敢公开加以迫害,便任命他为汉阳郡太守,离开了京城。
衣赐履说:太监们似乎总是想与士大夫们搞好关系,但是士大夫们总是不给面子。此处,说赵忠顾忌傅燮的名望,不敢加害,这是纯粹的胡说八道!上面刚刚陷害了王允,弄死了刘陶,甚至冤杀了前司徒陈耽,这些人都不顾忌,偏偏顾忌一个傅燮?没有道理。
太监想拉拢傅燮,傅燮不干,太监就算了,既没有进一步拉拢,也没有非要去害人。士大夫写史时,一定要把太监往坏了写,所谓的“顾忌傅燮的名望,不敢公开加以迫害”,这样的话,既是一种意淫,也是一种“腹诽”,很没意思。
“黑山贼”集体申请加入公务员队伍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启发了很多有志青年,各地纷纷效法,人人争当盗贼。人们见面时,不再问“吃了么,您哪”这样没意思的话了,早就改成“今儿,您造反了吗?”“还没呢,打算明儿再造,您哪?”等鲜活、热情的问候语了。
各地民变活动多如牛毛。博陵郡(河北省博野县东南)人张牛角、常山国(首府元氏,河北省元氏县)人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简直举不胜举(各种绰号,都是形容词,骑白马的称白骑,胡子多的称左髭,大眼睛的称大目)。这些队伍大的有二三万人,小的有六七千人。
张牛角和褚飞燕联合进攻瘿陶(钜鹿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北省宁晋县西南。瘿读如影),张牛角被流箭射中,临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飞燕为统帅,同时让褚飞燕改姓张。褚飞燕原名为褚燕,因他身轻如燕,又骁勇善战,故军中都称他为“飞燕”(我猜这张燕应该是有点真本事的,如果跟太极大师马保国一个路数,在真刀实枪死磕的时代,恐怕活不下去)。张燕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山贼互相联络,前来归附的络绎不绝,张燕的队伍号称发展到百万之众,号称“黑山贼”,朝廷拿他根本没有办法。于是,张燕派使者到洛阳,请求归降。灵帝刘宏立即同意,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让他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并派遣计吏(奏事官)到洛阳汇报工作。
【公务员张飞燕】
衣赐履说: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放在张燕身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陈寿的《三国志》里,张燕有传,此人归顺之后,成为正式的地方大员,善终,其子禇方继承爵位,宋江他们与张燕相比,弱爆啦。
所谓的百万之众,不能太当真:一是拖家带口,男女老幼都算上;二是古人喜欢夸张,特别对数目字儿,更是如此(这是有明文记载的,我们讲三国时专门探讨),所谓百万,恐怕得打个对折,再打个对折。
各地公务员纷纷造反
盗贼张燕,羡慕公务员;但也颇有一些公务员,羡慕盗贼。
公元186年,二月,江夏郡的兵士赵慈聚众造反,杀死南阳郡太守秦颉(秦颉在平叛黄巾时立有大功,曾斩黄巾大将张曼成、韩忠)。
公元187年,太尉张温征调幽州(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乌桓骑兵三千人,讨伐凉州叛乱。前中山国(首府卢奴,河北省定州市)宰相、渔阳(北京市密云县)人张纯,请求当这支队伍的指挥官,张温拒绝,而是命涿县(涿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北省涿州市)县令公孙瓒率领。
张纯没能当上指挥官,非常愤怒,就跟他老乡、前泰山郡(山东省泰安市东)太守张举,以及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结盟造反,斩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公綦,复姓。綦读如棋)、右北平郡(河北省丰润县)太守刘政、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太守阳终等,聚众十余万人,驻扎肥如(河北省迁安县东北)。
张纯、张举玩儿嗨了,张纯称为弥天将军、安定王,张举则直接称帝,哥儿俩宣称,老张家要取代老刘家,敦促灵帝刘宏赶紧辞职,三公九卿前来迎接张举到洛阳正式登基。
衣赐履说:哈哈……
公元188年,张纯与丘力居抢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刘宏下诏命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双方在辽东属国的石门(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会战,张纯大败,丢妻弃子,逃往塞外。
【公孙瓒从此起家】
衣赐履说:张纯后来被他的门客所杀,张举不知所终。
我们重点讲一下凉州公务员造反。
公元184年,北地郡(宁夏吴忠市西南金积镇)先零羌部落叛变,枹罕(甘肃省临夏市。枹罕读如浮喊)、河关(青海省同仁县)两个县发生民变,拥立湟中(青海省东北部)胡人北宫伯玉(北宫,复姓)、李文侯为将军,斩杀护羌校尉泠征(时护羌校尉司令部设在令居,甘肃省永登县西。泠读如灵)。金城(甘肃省兰州市东)人边章、韩遂,在西州(甘肃省东部)素负盛名,于是,变民集团就把边、韩二人劫来,逼着俩人儿当老大,掌管军政大权,随后,斩杀金城太守陈懿,攻打州郡,杀人放火。
衣赐履说:边章、韩遂二人,都是公务员出身。
公元185年,北宫伯玉进攻三辅地区(关中地区,陕西省中部),灵帝刘宏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镇守长安,指挥大军进行讨伐。
八月,皇甫嵩被免职(原因见上文),司空张温任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当张温的助手,讨伐北宫伯玉。中郎将董卓任破虏将军,跟荡寇将军周慎,都受张温节制。
张温统率诸郡步、骑兵十余万驻扎在美阳(陕西省武功县西北)。边章、韩遂进攻美阳,两军会战,张温军不利。
十一月,董卓与右扶风(陕西省兴平市)太守鲍鸿等,合兵进攻,边章、韩遂大败,败守榆中(甘肃省兰州市东)。
【算得上一代枭雄】
公元187年,韩遂诛杀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集结三人部众,共十余万人,围攻陇西(甘肃省临洮县)。陇西太守李相如反叛,与韩遂联合。
衣赐履说:又一个公务员造反。
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之兵,讨伐韩遂。四月,耿鄙行军至狄道(陇西郡郡政府所在县,甘肃省临洮县),州别驾(亦称别驾从事,为州刺史的佐官)叛变,响应韩遂,斩杀耿鄙。于是,变民集团包围汉阳(甘肃省甘谷县)。城中军力单薄,粮秣不足,但太守傅燮仍然坚守。
变民首领之一、狄道人王国,派前酒泉郡(甘肃省酒泉市)太守黄衍前往劝降,傅燮拒绝,出战,阵亡。
耿鄙的司马、扶风人马腾,率部叛变,与韩遂联合,共推王国为领袖,寇掠三辅。
衣赐履说:看,黄衍也是公务员。最让人惊讶的是,马腾居然也反了!马腾是马超的老爹,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连老马家人都反了,可以想见,东汉王朝在士大夫的心目中,还有多少生机。
公元188年,十一月,王国率军包围陈仓(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灵帝刘宏再次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统率前将军董卓(老董升为重号将军啦),共有军队四万人,抵抗王国。
董卓建议说,陈仓形势危急,请赶快救援。
皇甫嵩说:
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陈仓虽小,但城墙坚固,守卫严密,不易攻破。王国兵力虽强,但攻不下陈仓,部众必然疲乏,我们乘他们疲乏,发动攻击,这是获得彻底胜利的策略,用得着什么援救呢!
王国围攻陈仓八十余天,未能攻破。
公元189年,二月,王国军队疲惫,解围撤退,皇甫嵩立即下令追击。
董卓说,不行,兵法有云:穷寇勿迫,归众勿追。
皇甫嵩说:
不然,以前我们不进攻,是避开他们的锐气;现在发动进攻,是因为他们士气已经低落。我们现在所攻击的是疲惫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部队是在逃走,已无斗志,并不是“穷寇”。
【打仗还得靠老皇甫】
于是皇甫嵩率军进击,命令董卓当后援。皇甫嵩连续进攻,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董卓大为羞惭恼恨,从此与皇甫嵩结下仇恨。
韩遂等人将王国撤职,胁迫前信都县令、汉阳人阎忠担任首领,统率各部。阎忠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衣赐履说:韩遂也是一代枭雄,纵横西北三十余年,最后善终。阎忠就是劝皇甫嵩造反当皇帝的那位爷,详见拙文《摧枯拉朽平叛黄巾之乱,皇甫嵩断然拒绝当皇帝》。
我们用曹操的一个故事来结束本文。
曹操年轻的时候,喜欢行侠仗义,行为放荡,不经营家产事业,当时没什么人看好他。唯有太尉桥玄(公元178年至公元179年任太尉)和南阳人何颙(读如用,阳平)对他另眼相看。
桥玄对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安定天下的人,恐怕就是你吧。
何颙见到曹操后,叹息道:
汉朝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说曹操有多牛逼,而是陈说东汉王朝的现状。
桥玄是太尉,位列三公,他说“天下将乱”。
何颙虽然也是官员,但他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党人”,是当时的名士,他的判断更直接:汉朝将亡。
这是黄巾起义之前好几年的事。
桥玄和何颙,代表了官场和士人的看法,当一个王朝的官场和士人,都认为这个王朝马上就要完蛋了,那么,有再多的太监力挺皇上,这个王朝恐怕也活不回来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文开头说,平叛了黄巾起义后的大汉王朝,就叫积重难返,此之谓也。
我们即将进入三国时代,在分析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一个事实:不管你愿不愿意,绝大多数剧中人都认为,汉朝即将谢幕。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才可能更贴近历史的真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