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研究诺贝尔奖得主到底有哪些 果蝇研究诺贝尔奖得主有: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赫尔曼·约瑟夫·穆勒;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路易斯、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艾瑞克·威斯乔斯。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根于1908年将果蝇带入遗传学研究阶段,在随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果蝇成为了经典遗传学的“主角”。托马斯·亨特·摩根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别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线性排列和染色体连锁交换的规律。托马斯·亨特·摩根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6年,被誉为“果蝇突变大师”的摩根的学生赫尔曼·约瑟夫·穆勒(HermanJosephMuller)证明,X射线可以使果蝇突变率提高150倍,从而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95年,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在果蝇研究方面辛勤工作的科学家(爱德华·路易斯、克里斯蒂娜·纽斯林·沃尔哈德和埃里克·威斯康西斯)。果蝇为进一步阐明基因、神经(脑)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果蝇在遗传学研究上的意义 作为研究遗传学的模式动物首先是饲养容易,用一只牛奶瓶,放一些捣烂的香蕉,就可以饲养数百甚至上千只果蝇。第二是繁殖快,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就繁殖一代,一只雌。
果蝇的生命周期是多久? 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一无所知。孟德尔-摩尔根学派遗传学实质上是形式遗传学。虽然基因有物质基础,但是摩尔根用果蝇做的遗传学研究并非是从对基因物质本身的认识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