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有一段城墙很特殊,竟然是用鲜血建造的,其坚硬程度能够磨刀

2020-07-19新闻37

城墙,算是古代的一个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在这里,“城墙”的含义根据其功能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墙分为二类:即一类为构成长城的主体,另一类属于城市(城)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狭义的城墙则是指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城市封闭型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

都说在古代的时候,匈奴修筑的都城,其城墙都是以“异常牢固”而闻名的。

那么,它到底有多坚固呢?

根据一些史书记载,墙身的坚固可以磨砺刀剑。然而,想要建造出如此坚固的城墙,其建造方式却十分残暴。根据民间传言,在建筑城墙的时候,匈奴人先在泥土中混入大量牛和羊的血,然后层层铺垫。等夯实好墙的根基以后,人们便用柴火烘烧墙壁,以此来增加城墙的坚硬程度。

最后,士兵们还需要用特制的大铁锥猛锥城墙,以此来测试城墙的坚硬程度。如果,城墙被锥出了痕迹,那就表示墙并不坚硬,筑墙者需要接受惩罚;如果,士兵接受贿赂而不用力锥墙,那么,就要杀死这些士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匈奴建造出的坚固城墙,付出了血的代价。

清朝道光年间,人们在陕西省榆林市内,发现了一处匈奴都城遗址——统万城遗址。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是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造的大夏都城,至少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匈奴遗留的唯一一处都城遗址,还是人们目前发现的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都城。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地介绍一下这座都城。

统万城建于公元413年,耗费了七年时间,用了十万劳工才筑成。建成之后,赫连勃勃给它取名为“统万”,以此希望大夏国能够千秋万代统治天下且长治久安。因为,城墙的颜色为白色,所以,当地人又把统万城称为“白城子”。

统万城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外城和内城。其中,内城又可以分为东、西二城。目前,我们主要研究一下东城。在城中,有一个中心夯土台,其面积大概是七百六十平方米。这个夯土台的构造十分奇特,它的东南侧夯土比其它方位的夯土要高,厚度约为两米。

另外,在夯土台的南边有两个斜坡道,东、西、北三边各有一个斜坡道。台外是一个“U”型的夯土带,使得夯土带与中心夯土台之间形成了一个凹槽。在槽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四十个排列紧密的柱洞,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虎落”。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座长九十余米宽四十余米的建筑基址。

在这座基址的旁边,有一个不知名建筑,其长度为二十五米,宽度为五十五米。根据两者的位置和方位,我们猜测这座基址很有可能是东城的主体建筑,而那个不知名建筑则是其院落。

在2013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再次对统万城进行考古挖掘工作。这一次,学者们发现了统万城的第三道防御体系。如此一来,再加上先前已经发现的护城河和外郭城防御体系,我们一共发现了统万城的三道防御体系。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三道防御体系:

第一道,护城河,由红柳河和纳林河夹道而成,中间是一个三角台地,统万城就位于河流的中心。当敌人入侵的时候,己方可以利用河流拖延时间,传递情报。

第二道,外郭城,是统万城外围的一道城墙。为了更容易攻击敌人和避免敌人继续入侵,这道城墙修筑得比较高。

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这道体系比较复杂,它由城垣、“虎落”、马面、护城壕和铁蒺藜等组成。

所谓的“马面”,是指矩形墩台,它主要放置在城墙之间。

“铁蒺藜”是一种类似于铁钉的东西,在战争时期,人们将它铺垫在城墙前的地上,如此一来,就可以扎伤敌人的战马使其不能前行,进而阻止敌人靠近城墙。

而“虎落”就是柱洞,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虎落”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虎落平阳”中的“虎落”并不一样,它是指“用于掩护城邑或营寨的篱落和藩篱”。当开战的时候,士兵们在柱洞中插满尖头木桩或竹子。为了防止被刺伤,敌军不敢轻易进攻,步兵和骑兵也不能直接靠近城墙。

但是,守城者则可以站在马面上观察敌人、攻击敌人,这大大增加了城墙的安全系数,减少了己方的损伤。所以,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三道防御体系很像紫禁城和长安城的构造,拥有了这三层防护以后,统万城就变得更加的坚不可摧。在当时,人们甚至把它视为黄河流域内最坚固的城墙。

可见,在那个时期,人们的建筑技术和防御体系已经十分高超了。

其实,统万城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让现代人能够体味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悲凉,满足游客觅奇猎古、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还是古代建筑艺术、民族史等方面科研、教学考古的旅游胜地。

现今,统万城是陕西重要的旅游景点,但是,如果要去统万城,还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到达。因为,统万城不仅见证了汉化匈奴大夏国的建立,还见证了今天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

【《统万城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研究》、《历史地理研究》、《中华遗产》】

#城墙#统万城#程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