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北道情戏的曲目 陕北道情现代戏

2021-04-28知识7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它的流传与地域分布又是如何?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临县道情戏的发展演变 临县在历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说唱道情在宋、元时就有活动。最晚在清道光年间演变成为戏曲剧种,1960年成立了国营道情剧团。时至今日,临县道情一直是晋西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临县道情的形成与金元时期北方全真教盛行有很大的关系。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所在的陕西省只有一河相隔,故从汉唐到宋元,这里一直是道教最兴盛的区域。临县境内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在临县道情的传统剧目中,反映道家思想的戏占了很大比例,说明临县道情的兴盛与道教的活动紧密相连。临县道情的兴盛与发展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只能根据民间歌谣和老艺人的介绍进行推测。临县群众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做巡检。巡检是清代以前的官职,这个顺口溜说明道情很可能在清代以前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临县前小峪村道情老艺人郝顺德说,他的上三代师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间的著名道情艺人。后刘家庄的老艺人刘成功也说刘家庄的道情班是清同治年间搞起来的。可见至迟清朝道光年间临县已有。

#陕北道情剧全本#李建增陕北道情#陕北道情现场直播#陕北道情现代戏#陕北道情接婆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