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2、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秦至五代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明至清朝后期)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1、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2、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3、火器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在组织指挥方式上、军事训练方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扩展资料: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用于指导实践。春秋时期的诸侯想的是称霸天下,战国时代的王者想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蕴含的战争观 如果不是为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56161了完成作业,那么我告诉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兵法千万条,核心第一条:上兵伐谋。兵法千万条,核心第二条: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条,在唐代被唐太宗李世民、卫国公李靖特别推崇,记载于“李卫公问对”】至于什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避实击虚\",‘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等等等等,都是上述两条的衍变展开。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兵圣兵法,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始计”(庙算的第一阶段,敌我比较,估算胜负,战略推演,战略筹划和战略想定,确定战略突破方向和战略突破重点,制定全盘战略部署、战略性战争计划、大战役构想)第一;“作战”(作而将战,实际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战争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战争观 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军事家、名将增加知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63464、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是丰富、深化和发展军事理论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因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战争样式及作战方法的巨大差异,必然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但是,中国古代兵家的战争观念,是我国军事文化的源头和起点,它凝聚着古代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对阶级社会战争的基本认识,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其中的思想精华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理论的光辉。可以说,当代战争观问题上的主要思想及观点,都是对古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对于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深入认识、研究和指导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战争,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心理、地理等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系统工程。从有阶级社会以来,由于国家、阶级、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激烈冲撞和争夺,普遍存在着因各种矛盾及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暴力对抗。研究、准备和应对战争,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