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念奴娇.千呼万唤焦裕禄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创作背景

2021-04-27知识2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鉴赏评价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全词有简短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交代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体现出作者为文作诗的严谨。其中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三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诗人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着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创作背景 焦裕禄在1962年冬天上任豫东兰考县委书记,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里,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通过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等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迅速传遍中国大地。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纵深发展的年月。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逐步取代农耕文明。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极为活跃。国门大开,漂着油污的水,总是最先流进来。追求物质享受,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也开始抬头,并有渐成气候之势。但是社会并不富有,国家并不强大。作为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一路走过来,深知民情国情的习近平,最知道一个民族最需要振作什么样的精神。民族精神乃国之神器,是不可坍塌的。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习近平不能不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而深感忧虑。1990年他正在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任上。7月15日,夜已经很深了,皓月如银,心地一片澄明,这时候他正读着一篇。

“把泪焦桐成雨”什么意思?这句话并不是出自某首诗,而是引申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文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和“绿我涓滴,会它千顷:-焦桐成雨

#念奴娇.千呼万唤焦裕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