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在什么地方与董庭兰告别的 高适是在睢阳 与董庭兰告别的。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别董大高适在哪送别 别董大高适在睢阳送别董庭兰
唐朝著名演奏家董庭兰与高适是什么关系 董庭兰,唐朝琴师,一位才能出众的音乐奇才,他与很多诗人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56532有来往,高适就是其中的一位。高适,盛唐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因其复杂的经历,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因欣赏董庭兰的音乐才能而与之私交甚好。董庭兰在没有学习筚篥之前,一直专注于对七弦琴的研究,造诣非常高。但遗憾的是,唐朝国风开放,胡乐很是盛行,而古朴的七弦琴便很少有人知晓,更别说弹奏了。虽然身怀绝技但却难觅知音,而高适也略懂音律,非常欣赏董庭兰的才能,两人惺惺相惜,来往密切。公元747年,当朝宰相房琯被罢黜,而在其府中担任门客的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流浪生涯,生活过的十分清贫。同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相会于睢阳,离别时高适以诗相送,就是著名的《别董大》。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最为出名。事实上,此时的高适仕途也不是很顺利,怀才不遇,漂泊流浪,生活也是处于困苦的境地。但此首诗,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奔放的语气把离别的话语说的如此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于安慰中充满了希望和信心,鼓励董庭兰重新打起精神去努力。正是因为朋友,高适才能以诗鼓舞。“不要为前途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