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药用植物生态学发展史 蕨类植物

2021-04-27知识2

简述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近几十年来,植物分类学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边缘学科,如实验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特别是生物化学、分于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典分类学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1.实验分类学(Experimental Taxonomy)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的学科.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习性的影响.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决.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化,来验证过去所划分的种的客观。

民族生态学的发展 「民族生态学」为探讨民族与其周遭生态系统的互动与相互关系,以及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生态知识。民族生态学涵盖的学理范围极广,例如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民族昆虫学(ethnoentomology)、民族动物学(ethnozoology)等。1954年由哈洛德?康 克林(Harold Conklin)研究菲律宾地区哈鲁诺族(Hanunoo)于节日、庆典、农业等所利用的各种植物,发现哈鲁诺族有其独特的植物分类系统,例如辨认时先由颜色区分,之后再由纹理等细节分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建立了密切且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从中学习累积了技能、永续利用及保育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亦成为人类族群与自然界互动的准则与规范,反映在行为、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这即是民族生态学的内涵。民族生态学研究常需要针对当地住民进行访谈,以了解其原生知识与传统生态知识。原生知识就是在地知识,由当地住民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传统生态知识则指在长时间的互动下,对人类与其他生物彼此皆有利的经验。因此相较于原生知识,传统生态知识更强调经验累积与观念的传承。台湾原住民族长期与自然环境互动所累积的生态智慧,是台湾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产。台湾于1920年日本殖民时期便开始有系统的进行民族生态学。

概述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我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图:蕨类植物之冠—桫椤)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

#药用植物生态学发展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