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棣与朱允炆:几十年的恩怨与梦魇,朱棣人生最后一刻释然

2020-08-06新闻16

明史上只记载朱允炆的四叔(朱棣)从他手里夺得了皇位,但很少有讲述,朱棣和朱允炆真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朱棣与朱允炆都不是皇室子孙,或许这两个叔侄的关系就不会闹得如此僵化。

再者说,朱棣是藩王,朱允炆是皇帝,从明帝国权势上来讲,朱棣和朱允炆根本没办法相处的融洽,而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也必须要压制藩王的势力,而藩王势力中就属朱棣的势力最强大,由此可见,叔侄俩难以避免会爆发矛盾冲突。但当朱棣夺得皇位后,他却开始一辈子提心吊胆的生活,他的生活里仿佛无时无刻都在遭受父亲与哥哥(朱标)的指责,而当醒来的时候,还要提防侄子忽然从哪里冒出来重新夺取自己的皇位。

永乐皇帝真可谓担心受怕了一辈子,举全国之力,派郑和下西洋,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体,然而,直到自己临终去世的那一刻,这个男人才真正释怀;那么朱棣与朱允炆为什么会有几十年的恩怨和梦魇?

哥哥朱标去世,朱棣的野心开始爆棚

朱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当君王的野心呢?其实,从大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棣的内心就开始燃起了成为君王的野心。那么为什么在哥哥在世的时期,他却不敢有任何野心呢?其实这一切的根源一是因为朱元璋,另一个是因为哥哥朱标的势力。

首先说说,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开国君王和以往王朝的开国皇帝不太一样,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并且还特别有阴谋诡计的一个君王,不仅如此,朱元璋对待皇位的继承是非常正统的,他恪守传统,他认为皇位继承应该遵循古代的传统,即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扶植太子一派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位置就应该由老大来继承;就算这个老大不是嫡长子,只要他是家里第一个出生的儿子,那么他毫无疑问就算未来的君王。而对于其他的儿子们,朱元璋从小就对他们灌注长兄为父的思想。

意思就是说,除了自己是他们的父亲,大哥朱标也算是他们的父辈,在这种氛围之下,朱标得到了朱元璋全部的政治资源投入,而其他的儿子们一到成年,就被朱元璋给派到边疆去当藩王,一刻都不准在京城停留,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朱元璋不仅一手捧起了太子一派,他还主动让太子一派掌控朝廷中大部分的权势。

朱标在世,其他藩王绝无机会继承皇位换句话说,当时的洪武年间,大明除了朱元璋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太子朱标其实也算是天子,因为大明许多日常国家治理都是交给朱标来负责,朱元璋早早的就退居幕后,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那么朱元璋是不会出来再继续主持朝政的。

在父亲的强力支持以及朝中大臣势力的扶持之下,朱标的势力完全不是其他弟弟们可以对抗的,甚至可以说,如果哪个弟弟有了夺嫡之心,朱标根本不用给朱元璋汇报,自己就有能力扳倒这个弟弟的势力,这就是朱标背后势力的强悍之处。

而只要哥哥朱标在,朱棣是没有任何能力去参与皇位竞争,朱棣对这个皇位想都不敢想,不过老天仿佛就给予了朱棣机会,哥哥朱标英年早逝,因为朱标的离世,朱棣就有了夺嫡的机会和实力。

朱允炆得到朱元璋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大臣们的追随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也是非常的伤心,但生活还要继续,朱元璋需要再立新的太子来继承大明江山;朱元璋思念儿子,在这种思念之情,爱屋及乌之下,他于是就把太子之位留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如今君王已年迈,如果需要再立太子也需要立成熟稳重的皇子们,而隔代立太子,这种传统在古代也是比较稀奇的,为此不少大臣们支持其他的藩王,其中许多大臣对朱棣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

朱元璋一意孤行,立朱允炆为储君

不过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吃软不吃硬,你非要我立其他儿子当太子,我偏偏不遂你意,于是在朱元璋力排众议之下,朱允炆被立为立太子,而满朝文武看着这个幼儿太子,也只能无奈的叹息感慨。

虽然说,自古君王之家无真情,朱元璋对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动了真感情,但作为一个君王其实不能够感情用事,对于后继之人一定要理智和慎重,皇储继承人要选择合适、稳重、具有政治基础的皇子,选择朱允炆,这不是让藩王们都蠢蠢欲动吗?君王的一意孤行也为子孙后代带来了许多麻烦。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失去庇护

当君王去世之时,朱允炆失去了爷爷的庇护,朱允炆一个没有政治经验和政治势力的少年天子,刚上台就要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叔叔们分割了大明大部分的军权,如何处理藩王问题,这是决定大明根基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过,大臣们对新皇帝更多的是秉承怀疑的态度,他们不认为这个新皇帝,能够拥有很好的治理手腕和政治经验,也因此,满朝文武大臣其实没有多少大臣真正站在朱允炆的身旁,而大部分的大臣们自成一派开始和新皇帝斗智斗勇。

建文年间,新帝与朝臣的斗争导致朱棣钻了空子

很多人对于靖难这段历史,都一致认为建文帝是因为藩王之乱而丢掉皇位,其实不仅是这样。建文帝继位的时候,他所要面临的问题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就是文臣集团对自己离心离德,外部的忧患就是叔叔们都把眼睛盯着自己。

朱元璋长期压制文官集团,给建文帝留下诸多弊端

而导致内部忧虑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朱元璋对文臣集团长期的压制,洪武年间,在朝廷当官天天都得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因为龙椅上的那位君王一个心里不爽,你就人头落地;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容忍不了任何的小错误,一个官员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错误而受到了极大的处置。

处置的理由完全是皇帝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定,朱元璋心情好的时候,那么文臣犯错或许就被幸免了;一旦君王心情很糟糕,那么一个小错误就可能牵连九族;这种压抑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建文帝继位,文臣们看到龙椅上的君王不再是那个杀人狂魔,而是一个温厚仁慈的君王,于是他们被长期压迫的神经就放松了下来。

而绷紧的神经一放松下来,就会使得他们开始报复性纵容自己,原来,洪武年间不敢干的事情,到了建文年间,他们都敢干,贪污、腐败、拉帮结派的现象是非常的多,而对于朝廷内部的混乱,建文帝没有爷爷强腕的手段,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然解决不了,那就放在那里,等以后再解决,于是建文年间的朝政弊端是越积越深。

建文帝根基不稳,急于削藩犯下致命错误

我们再来看看外部忧患,藩王的威胁让建文帝如坐针毡,他很清楚一个王朝如果中央无法集权,那么自己的皇位也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任何的实权;并且建文帝已经疲于与朝臣进行斗争,他为了转移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就只能把目光和矛头指向外界,建文帝希望通过削藩来达到中央集权和转移政治矛盾的目的。

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自身所掌握的实力,其实根本不足以和叔叔们对抗,而且他太过急切想做出一番事业,在这种迫切的愿望之下,建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太早举起屠刀去削藩,而且他的削藩不是针对某一个藩王,他是针对全部藩王。于是建文帝不仅和朝臣没有站在一起,他和叔叔们的关系也彻底闹翻,于是燕王朱棣就找到了机会,因为他敏锐的看到了建文帝如今的实力非常弱小,他完全有机会能够推翻建文帝而自己登基为帝,于是他就借着清理皇帝周边的小人的名义发动了靖难。

朱棣夺得皇位,但文臣坚定支持建文帝是正统

朱棣很快击败了朝廷军队,而当他浩浩荡荡地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一生的担惊受怕;虽然说,文臣集团和建文帝离心离德,但是不代表他们就接受得了朱棣,许多文臣甚至开始思念建文帝时期的各种好处,于是他们反而坚定的支持建文帝的正统,而认为朱棣继承皇位是不正统的。

在这种正统批判的氛围下,永乐帝朱棣在皇位上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失踪了,朱棣很明白自己这个侄子如果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绝对是大明帝国的一个隐患,他派遣了很多的人去寻找侄子的下落。

后记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建文帝始终没有任何的行踪,而一失踪就是数十年,而朱棣也担惊受怕了几十年,因为他明白,如果建文帝振臂一呼,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站到他的身旁,自己的皇位可能就不保了。不过一直到朱棣临终的那一刻起,建文皇帝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人知道她的行踪,也没有人找到他的尸首或者坟墓,而朱棣去世后,他沉重的内心才彻底放下,而最后内心的释然也让这个千古一帝了却了一生的梦魇。

#array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