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桥的来历 因在赤水河上,故名赤水桥。因在赤水河上,故名赤水桥。下桥始建于清初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版《新续渭南县志·赤水桥》一栏:“顺治庚子(十八年,即1660年)诸生李若兰、。
赤水河的流域概况 箭峪岭:在临渭区东南211370多里,因山脊上多长5261箭竹,又名竹山,亦称箭峪岭。4102岳冠华《渭南县志》载:1653“诸山之峪,唯箭峪大,南通商洛诸山,又东南通武关,故其北有独孤庄镇(今崇凝镇),盖县之东南地险也。今仍为通商洛的唯一便道,每逢崇凝集会,南山乡民携带山货特产,经此来集交易。山上多草甸及草甸土,其阳面多乔木;阴面多灌木丛。箭峪:在芦葫峪东,又名竹峪、是诸峪中最大者。1969~1974年在峪口修成一座小型水库。在临渭区境内,湭河与赤水河间为崇凝原,因原上有崇凝镇而得名。又叫东原、长稔原、长收原、丰原、广乡原。原面平坦完整。今有丰原、线王、崇凝三个公社,土质良好,宜长禾稼,素有“华阴、华州水浇田,不如渭南长稔原”之说。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1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有大小村镇124个,人44444口,耕地91505亩。由于雨水长期切割,在崇凝原的周围,形成了数百条沟道。除了沟道而外,崇凝原周围还有为数众多的通往远近村镇的坡,著名的有:胡城坡,在原的北缘,汉时匈奴休屠王归降后筑城居住坡端南面,故称胡城坡。龙尾坡,在原的北缘偏西,距县城5里,古时将东原比作一条龙,南有龙耳山(今华县境内)、龙正山(清明山),。
赤水河的水利建设 明、清时期,渭南县在赤水河修渠3条,灌溉农田300亩。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张栋带领乡民在赤水镇附近修堤、植树防洪,使儿百亩田地得以灌溉。长期以来,农民用河身侵润之水灌田,节节筑堤分灌渭华境地近千亩。涧峪东渠,位于高塘镇南东涧峪口。1953年10月至1954年3月由当地群众始建。1958年10月至1960年扩建。1963年11月至12月再次进行续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涧峪东渠干渠,南自东涧峪口起,北至朱张村,总长12公里,有支渠3条,建筑物有进水闸、退水闸、渡槽各1座,涵闸2座,排洪桥3座,隧道一座,实灌耕地1500余亩。涧峪西渠,位于东阳乡西涧峪口,北至魏家塬,全长6.5公里,1957年11月28日至1960年3月建成。1961年至1963年,续建配套。截止1989年底,该渠共有建筑物48座,设施灌溉面积4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500亩,实际灌溉南堡、拆头、留马3个行政村耕地1900亩。箭峪水库华县灌区,以原箭峪渠灌区为基础,东西宽2.4公里,南北长7公里。灌区配套工程从1976年冬季开始,到1989年底,共修成干渠1条,长1660米,支渠4条,长10950米,建筑物136座,设施灌溉面积6166亩,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箭峪水库渭南灌区,包括修建干、支、斗渠共129条,长106公里,其中衬砌渠道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