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程序 IAA-APES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这个Sk(n)公式是怎样算出来的?

2021-04-27知识6

MATLAB 程序详解(关于波束形成) 你这里有两个程序,第二个程序与第一个实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就是信号与导向矢量的写法有点不同,这里我就不注释了。还有,我下面附了一段我自己的写的程序,里面有SIM算法。

智能天线的研究简史 日本最早开始智能天线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1987年,研究人员已经指出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准则的自适应天线能够减小多径衰落,因而可以用于高速移动通信应用中。自此,日本学者展开了大量的针对7a64e78988e69d8331333361303032移动通信环境的智能天线研究,包括自适应处理算法、数字波束形成方案、WCDMA中的多址干扰抑制方法,以及基站和移动终端上分别适用的智能天线类型等。其中,较早的有日本邮政电信部通信研究实验室的智能天线系统和NTT-DoCoMo公司研制的用于3G的UMTS W-CDMA体制的智能天线实验系统。前者工作于1.5 GHz,针对TDMA方式采用GMSK调制,数码率可达256 kbps。系统利用4阵元天线进行多径时延对消以消除多径衰落,权值更新采用恒模(CMA)算法在东京进行的实验表明:自适应天线技术在无线高速数据传输和存在选择衰落的情况下仍能很好地对消多径时延信号。后者则采用2D-RAKE接收机结合MMSE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进行处理。实验系统有3个小区基站用以评估切换和其他的网络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就平均误码率(BER)而言,智能天线比空间分集有明显改善。此外,日本ATR光电通信研究所也研制了基于波束空间处理方式的多波束智能天线。天线阵元布局为。

何振亚的教学及学术 五十年辛勤耕耘 精心培育科技人才何振亚在教育战线上五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竭智尽力地精心培育科技人才。1953年起,他主讲“无线电基础”课程,他经常是每学期讲授两门课程,每年指导毕业设计5~8人,经常是同时讲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学生约130人)的“无线电基础”课,一个大班的“脉冲技术”课。因而每周上课18学时,还要亲自批改各个大班中一个小班的作业、实验指导和辅导答疑,即使劳累得引发气管炎而咯血时他也坚持边咯边讲课,从不耽误上课。何振亚无论上新课或老课,总是认真备课,自编讲义,精写教案,以致把全部内容吃透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因而形成了他讲课的独特风格,就是从不带书本和讲稿上课堂,一支粉笔在手,边讲边写,严谨流畅,诱导生动,包括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电路图、波形图的分析,都是信手写来,思络清晰,声音洪亮,板书清整,全体学生在惊赞之余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边听边记,课堂效率很高,受到历届受业学生的崇敬,同时以此身教言传,大大激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精益求精、力求融会贯通的学习积极性。何振亚长期研究教学法,坚持严谨治学,教书育才,培养出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桃李满天下,都在祖国电子事业建设中作出了贡献,其中。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程序#lms自适应波束形成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