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道情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曲)流传至今。鲁艺创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剧中运用道情调8次,在延安演出后,广为传唱。不久,文艺界、理论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扬等先后在讲话或文章中论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推动下,农村群众性秧歌和道情活动方兴未艾。1944年春节,清涧18班秧歌于县城会演,乐堂堡秧歌队演出《做军鞋》等4个道情戏,受到嘉奖。10月,安波在《解放日报》著文,介绍子洲驼耳巷区的道情活动。1949年建国前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代表团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和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
好听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曲目主要有:《东方红》、《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黄土高坡》、《三十里铺》、《绣荷包》、《想亲亲》、《南泥湾》、《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黄河船夫曲》、《九曲秧歌黄河阵》、《秋收》、《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圪梁梁》《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拓展知识:1、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2、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陕北民歌的起源,源于陕北历史的变迁。“陕北”顾名思义就是陕西省北部地区,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
音乐名作《翻身道情》有着怎样的音乐结构?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1942年,延安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便决定要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新的道情,这便是《翻身道情》。这首歌经改编填词后由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演唱,随后传遍全国。全曲共分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小快板,在情绪上用以表现人民翻身得解放时的欢快心情。第二段落讲述“旧社会受欺压”的情景,由快转慢,用以表现农民的苦难际遇。后边是第三段落,从稍快又回到小快板,用以表现人民闹革命的精神。在快板中,旋律基本上由上下句形式构成,上句落在音“do”上,后句落在音“so”上,这也是曲艺、戏剧唱腔的特征之一。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被称做“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