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进行淬火、回火,和退火工艺的? 楼上的说得有一点错2113误。首先把5261钢烧红,观察颜色火候(相当现代的目测4102温度)。火候到时(温度合适)1653,淬入水中,一般是局部淬火。这里的水,在三国时期以前,是“清水淬其锋”,没有讲究。诸葛亮在定军山屯军时,打造兵器,须从成都运水,说明对水质有了要求,大致可以理解为相当于现代的盐水淬火。淬入水中时是不能观察颜色的,只能凭经验或听声音来判断温度。待淬火部分温度冷却到一定温度下时,将钢件提出水面。利用钢件芯部和没有入水部分的余热回火。这时候开始观察颜色。回火温度与回火色可以大致对应如下:极淡的黄-200微黄-220,棕黄-280,兰-300度。因此这种自回火有回兰火,回黄火之说。要硬度高回黄火,但脆;要韧性好回兰火,但硬度低。当钢件颜色达到要求后,将钢件整体放入水中冷却。有经验的铁匠师傅蘸火后的制品品质的确可以很好。中国古代退火工艺不知道,想像的话,那种条件下可能钢件正火比较多。铸铁件有一种反复锻打脱碳而炼钢的工艺,也叫“退火”,与现在有所不同。刚解放后的退火听说过一种,是用煤、工件堆成一堆,点燃任其燃烧,缓冷,比较原始。
斧头劈柴久了易“卷口”,如果交给铁匠师傅处理,应_(填“淬火”或“回火”),说明理由 淬火是只铁器打造时的一道工序,用来提升金属材料性能。回火就是返工重修,这里当然是回火。
铁匠如何淬火 一般红炉使用烟煤。将整理好的刃具涂上泥浆,先用烟熏一下。均匀加热至刃口殷红,迅速置于冷却液中,等温度降到100度左右时拿出,放在红炉中烤干液体,淬火即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