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郑板桥“难得糊涂2113”的来历5261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写得4102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真草隶篆1653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至于“难得糊涂”四字,据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
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这四字是说什么? 郑板桥“2113难得糊涂”不“糊涂”陈先义在52612月24日《光明日4102报》撰文说,郑板桥的墨宝“难得1653糊涂”,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其实,崇尚“难得糊涂”者,并非都理解了郑板桥的本意。作为一句哲理名言,郑氏用意在于劝导人们不必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遇事要着眼长远。他所推崇的是一种处事美德,并非为某些人所理解的“识破红尘”的处世哲学。实际生活中的郑板桥,在原则问题上非但不糊涂,而且心明如镜,清醒得很。他晚年的时候,书画日富,诗词盈箱,朋友劝他结集刻板付印,以流传后世,遗财子孙。而郑板桥检视自己的作品时,发现不少非称意之作,欲付之一炬。朋友反过来用“难得糊涂”开导他,郑板桥却以为用良莠相混的作品敷衍读者,费了纸张,误人时光,于社会于读者无补,那无异于害人。他亲手对自己的作品“刳形去皮,搜精抉髓”,经过一番严格筛选,才挑出少量诗作付梓。他还郑重向朋友及家人声明:“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拦入,吾必厉鬼以击其脑。如此较真儿,岂能说郑板桥乃“糊涂”之人!智者“难得糊涂”,弃小异而存大同,成千古功绩!恶小“难得糊涂”,弃大义而求小私,多人格沦丧!庸人“难得糊涂”,弃实事而图。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 1、全文:“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2、故事: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扩展资料郑板桥的名人轶事好吃狗肉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