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为什么毁堤淹田 问题在于八个字:急功近利、巧取豪夺。第一,急功近利。嘉靖帝和内阁议事,上来就要把一半的农田改为桑田,推行这项国策的人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 内大 见成效”的。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抗倭开始,到,万历战争(1592-1598年)这。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末年改稻为桑是真的吗 “改稻为桑”虽然是个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3062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却是有历史依据的,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与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从出发点和理论上讲,“改稻为桑”本来是件好事,能增加国库收入,老百姓也能得到比种稻更多的收益,但从实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必将会归于失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扩展资料:关于沈一石和改稻为桑的国策。明嘉靖年间,浙江丝织业发展迅速,朝中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亏空,决定在浙江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国策大致内容是改浙江省境内的稻田为桑田,全面种桑养蚕,而浙江一省的粮食全由外省调入。由浙江省的丝绸大户出钱购买民众的稻田养殖桑。沈一石是浙江的头号富商,表面是是浙江织造局的商人代表,实际上还是朝廷的六品大员。原本计划好的国策却遭到了浙江民众的反对,官府不得不暗中勾结沈一石,毁堤淹田,使得民众的田亩化为一片汪洋,而沈一石做红脸,以每亩田5两银子购买土地(当时的市价是每亩田60两银子)。结果,由于毁堤淹天的事情被新到的知县海瑞一再追究,导致改稻为桑一拖再拖,最后朝廷的亏空无法弥补。严党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