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有那些名家 1、马友仙马友仙(1944~)女,汉族,原籍陕西合阳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秦腔“马派”创始人。8岁考入咸阳大众剧团,学演小旦、兼演青衣。10岁时以一出《柜中缘》唱红了咸阳以及临近地区。以后多年又陆续推出秦腔折子戏《河湾洗衣》、《打鱼杀家》、《走雪》等,以音色优美、唱做俱佳而轰动剧坛。此后随着艺术上的追求上进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又分别在秦腔传统戏《五典坡》、《玉虎坠》、《三滴血》、《游龟山》、《红楼梦》等大戏中担任主角。2、贠宗翰自幼酷爱秦腔艺术,1952年进入西安三意社学员班学戏。师承著名艺人张朝鉴、李天堂、李庆增等。入科半年后就登台演出,开门戏为《苏武庙》。相继又演出了《苏武牧羊》《穆柯寨》《四进士》等戏,引起了群众和领导的注目与重视。1960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又经马健翎、李玉敏、袁多寿等著名艺术家的严格训练和教导。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赵氏孤儿》、《十五贯》、《鱼腹山》、《杀庙》、《血泪仇》《二堂舍子》等。他的许多优秀剧目和唱段被录制唱片、磁带、碟盘发行全国,甚至流传海外。《打镇台》一剧曾被中央戏曲研究院录像,作为研究秦腔资料保存。他的学生遍及。
兰州最早的剧院 http://i0.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1lH3rU.jpg规划中的兰州文化艺术中心http://i3.sinaimg.cn/dy/o/2009-07-30/1248941429_FAhWJ6.jpg拆除中的兰州剧院。本报记者 郁婕 摄兰州剧院“没”了。从1957年兰州最早的一所大跨度剧院到2009年的“一片瓦砾”,兰州剧院在走过52个年头后,戛然而止!当然,与兰州人最熟悉的那幢建筑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兰州剧院”这一称谓。兰州剧院“演出”已经结束—有人这样说;兰州剧院真正的“演出”才开始—也有人这样说…究竟,瓦砾之上崛起的将会是什么?百万元票房的记忆一片残砖瓦砾裸露在骄阳下。就在这个夏天的7月,兰州人与他们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兰州剧院彻底地“告别”了。快到上午11时的时候,老胥又从机房里转了一圈,一看没事,他就下来到院子里凉快凉快。“我是1978年来的,马上就退休了,退休手续已经交上去了,(批下来)大概也就到八九月了。老胥叫胥希虎,是兰州剧院的电工,也是眼下剧院里还在上班的职工中工作年限最长的一位。院子里,原先那幢楼顶上写着“兰州剧院”四个大字的三层楼已经没有了,一片空地上残留着碎石和瓦片,空地的四周用一米多高的铁丝护栏圈住了。不过,拆除了的老楼的。
兰州有戏曲学校吗? 兰州没有专业的学校学习这些 有也是一些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