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状元、探花、榜眼有何区别。分别的来历是什么? 武榜眼探花名单

2021-04-26知识12

第一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有什么来历吗? 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都是根据古时候官员们批卷的经历得来的,久而久之也就流传至今了。指的都是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前三名成绩的读书人,被封为状元、榜眼、探花。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当时叫“状头”,后来又改叫状元。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20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别称鼎元。“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得进士的第二名,榜眼就没有状元厉害了,状元只能是第一的人获得。

中国古时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那第四至第十又叫什么? 叫做进士。古代科举复考试的最制后一关是由皇帝bai亲自主持的殿du试,殿试结果的录取名单称为“zhi甲榜”,又称“金dao榜”。具体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和三甲,殿试中榜者都称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扩展资料:殿试: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相比之前的考试,殿试内容相对轻松简单,并且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试中榜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参考资料:—科举制度 —殿试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称是怎么来得?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

#武榜眼探花名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