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开国将军 截止2019年6月份,在世的还有杨永松、邹衍、詹大南、黎光、姜钟。1、杨永松杨永松,汉族,广东大埔县人,1919年7月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二旅五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底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1月调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将军衔。1957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81年以副兵团级离休。杨永松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从70岁之后,杨永松开始着手撰写回忆录,2008年5月,在杨永松将军年届90岁高龄时,一本15万字名为《硝烟往事》的回忆录正式出版了。2、邹衍邹衍(19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1936年,初进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至西北保卫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的历史沿革 北京军区的前身是华北军区,1955年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对全国范围内的军区进行重新划分,根据这一决定。华北军区于是年4月15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军区,兼京津卫戍区。1959年,北京军区京津卫戍区被免兼,改设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均归北京军区管辖。1962年,原石家庄步兵学校划归北京军区,更名为北京军区步兵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北京军区组建华北农垦兵团。同年,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被批斗,软禁于北京,因此内蒙古军区于1967年5月被取消,改为省级的内蒙古军区,其防务任务合并至北京军区。1969年,该军区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撤销,并将华北农垦兵团分别移交给相关部队和山西省管理。1974年组建北京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和北京军区步兵学校(石家庄陆军学院前身)。1977年调归总参谋部。1976年,北京军区所属部队参加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工作。1979年后,北京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进行精简整编。1983年,军区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缩编为北京军区司令部炮兵部、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和北京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1985年,军区内的所有陆军军被改编为陆军集团军。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召开。
张如三的人物经历 张如三是内蒙古包头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平西抗日救国义勇军。他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如三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北平市西城区一系列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区队政治委员、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天门沟妙峰山战斗、柏峪口北洋河战斗、平汉路破袭战、二道河伏击战、平西羊坊战斗和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旅政治委员、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二大队政治委员、华北军政大学一总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冀中大清河北大反攻、保卫承德赤峰、涞水战役、石家庄战役、青仓战役、保北战役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绥远军政干部学习团第一副主任,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张如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抗日救国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