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转座能带来哪些遗传学效应,试结合具体的转座因子 提出玉米中存在转座因子的是

2021-04-26知识6

位置效应的花斑位置效应 果蝇的白眼基因(white,w)位置在X染色体的末端的常染色质区。如果带有它的等位基因即野生型红眼基因(W+)的

转座因子的发现历史 虽然McClintock早在1951年就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因子,但由于人们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序排列的传统观念的桎梏而难以接受“跳跃基因”这一新的概念,所以直到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gal操纵子有三个基因:gal K,T,E,它们编码三种酶催化Gal的分解代谢。其中间产物Gal-1-p是有毒的,因此galT-在含半糖培养基上因使Gal-1-p积累而难以成活。那么在此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各种突变型,应是galt-的回复突变及galK-galT-(因它不能产生Gal-1-p),但意外发的发现galE-galT-也能生存,按理说这种突变型可使Gal-1-p积累是不可能存活的,但却居然生长良好,其原因何在呢?经进一步研究发现galE-是极性突变,由于它的突变使远离操纵位点的galK活性大大下降,因而细胞中不会积累Gal-1-p之故。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成功 然而,科学理论毕竟是科学理论。真应了一句俗话: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在细菌、真菌乃至其他高等动植物中都逐渐发现了许多与麦克林托克转座因子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例如,1963年泰勒发现噬菌体Mu能随机地插入细菌染色体基因组内;1966年,贝克威斯等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可以整合在染色体上、也可游离于染色体外的F因子(性因子);60年代末,科学家们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存在所谓的“插入序列”(IS);后又在沙门氏菌中发现了基因的流动性(转座子)和抗药性基因等。这一系列的发现,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审视麦克林托克在玉米中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麦克林托克工作比较清楚的几位科学家的努力,人们逐渐认识了麦克林托克的研究成果,惊讶她超越时代的科学发现以及她那不屈不挠超越常人的意志和毅力。1976年,在冷泉港召开的“DNA插入因子、质粒和游离基因”专题讨论会上,明确地承认可用麦克林托克的术语“转座因子”来说明所有能够插入基因组的DNA片段。这时,人们才真的对她刮目相看了。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麦克林托克才真正是基因调控的“调节-操纵子理论”的先驱。在40年代初期,她完全。

#提出玉米中存在转座因子的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