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由此可推断。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唐高祖李渊,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将他说成是《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裔,和老君(即老子)有亲缘关系。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道教支持夺取了皇位,故极力兴道抑佛。为了维护道教地位,争取信徒,道士们采用有说有唱的俗讲变文来扩大宣传,这种说唱形式。
陕北道情的艺术现状 1、老艺人逐年谢世,能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原始剧本已绝迹。2、如今道情演出活动百分之九十是农村庙会,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且有下滑趋势。3、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后继乏人,若再不抓,将会失传、灭绝。4、专门研究的人员缺乏。
陕北道情的来历、形式、特点? 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