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小康,。
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让法治精神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自觉的行为准则,使整个社会普遍认同和坚决支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地位,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纠结的习惯和意识。这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成法治中国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需要民众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必须看到,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根子就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因此,必须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信仰与崇敬宪法和法律,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尊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支柱之一,法治社会是指一个社会的法治状态,表现为国家权力和。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什么时候建成 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0月27日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其中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