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指在2113一定范围内,建筑5261物的4102基底面积总和1653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考量的对象不同,相对于同一建筑地块,建筑密度的考量对象是建筑物的面积占用率,建筑容积率的考量对象是建筑物的使用空间。扩展资料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净密度越大,即住宅基底占地面积的比例越高,空地率就越低,其绿化环境质量也相应降低。控制住最大允许值是保证居住区居住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容积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用地(m2/ha)或用比值表示。住宅面积净密度,是决定社区土地使用强度的重要指标。规定这项指标的最大允许值,是为制止不顾居住环境质量而大幅提高使用强度,增加用地环境容量(建筑量和人口量)的行为。参考资料来源:-建筑密度
上海传统建筑是什么? 上海里弄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弄堂”古时写作“弄唐”。“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后来作为“大路”的这层意义渐渐被历史冲淡。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学的联系毕竟比“唐”更紧密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其实,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238653233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
合适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多少? 合适的建筑密度是:4层楼区一般可按26%左右,5层楼区一般可按23%左右,6层楼区不高于20%。建筑密度一般不会超过40%-50%,用地中还需要留出部分面积用作道路、绿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