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泉州梨园戏演员许燕鸿 梨园戏的介绍

2021-04-25知识2

南音和梨园戏有什么区别 故事取材于尤风伟现代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乌鸦》,在这改为了古装戏,对人物身份、性格及情节发展做了重新安排。时间尽管过去了快一周的时间,但是回想起当天晚上演出的场景历历在目。情节发展流畅自然、语言诙谐幽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表演细腻优雅、音乐优美动听、唱腔清丽婉转,再加上富于传奇色彩的爱情主题,让人回味无穷,经久不忘。当天18:30分,有个梨园戏的提前展示。海报当天晚上禁止录像、录音、拍照,这些照片是演出结束前拍的。梨园戏乐队的配置。琵琶、三弦、箫(笛,一人演奏)、二弦、拍板、唢呐、“压脚鼓”(左脚置于鼓面上,做轻重急缓等变化)。这个乐队编制与南音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多了一个“压脚鼓”。南音“上四管”乐队配置:琵琶、洞箫(或品箫)、三弦、二弦和拍板。“下四管”乐队以嗳仔为主,此外还加了小打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锣)、铎(小木鱼)、碰铃、铜钟、四宝、扁鼓、云锣、小铜钹等,又称为“嗳仔指”。以上南音乐队的配置在下午陈燕婷老师打在PPT上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那天看的梨园戏,接着老师还播放了南音的一些视频,听着南音的音乐,感觉唱腔与梨园戏非常接近,我就想梨园戏和南音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先说。

有谁能跟我详细介绍一下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的区别? 一、音乐:1.高甲戏: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2.梨园戏:梨园戏音乐属泉腔,由南音、笼吹、十番和部分潮调等融合而成。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3.歌仔戏:歌仔戏音乐分为唱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其唱腔属曲牌联缀体,在联缀时可采用同宫同调、同宫异调、异宫同调、异宫异调等方式。唱腔曲牌大体可分为七字仔、杂碎仔、卖药仔、杂念仔等四大主调以及哭调和调仔等,其伴奏音乐则分为串仔、吹牌和锣鼓经。二、乐器:1.高甲戏: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铎板、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2.梨园戏:传统乐队由鼓师、副鼓、中吹、弦管、副笼5人组成。乐器有鼓、板鼓、方梆、锣仔、马锣、北锣、钟。

梨园戏的介绍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

#泉州梨园戏演员许燕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