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宏观调控的中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做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经济的运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作为农业生产最基础的微观组织—人民公社解体,农户成为生产的基本单元,农民享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面紧缺的局面根本改观;国家放弃了对大多数农产品的直接定价,使农产品价格转为由市场供需决定;除了棉花等极少数农产品以外,其他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自由交换。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是国家宏观农业调控方式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农业的宏观调控由国家计划的直接控制转向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目前,中国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从长期看,中国是一个农产品比较紧缺特别粮食、棉花等供应不充足的国家,支持和发展农业是中国农业宏观调控最基本的内容。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粮、棉等重要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乡镇企业的发展等。第二是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农业是一个效益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大的部门,而农产品的消费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弹性很小,要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强有力的调控和管理。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是怎么样的? 1实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2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 3对外贸易宏观管理的法制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框架、章节内容和基本原则 4对外。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划分: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影响,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通过媒体宣传,达到调控目的。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