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1 区域地质厂坝铅锌矿位于西成泥盆纪盆地中,西成泥盆纪盆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华力西褶皱带,北以漳县-武山-唐藏深大断裂(商-丹缝合带部分)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相隔,南以临潭-宕昌-凤镇深大断裂与印支期褶皱带相邻。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缺失,侏罗纪以后为陆相沉积;赋矿层位泥盆纪地层为复理石-碳酸盐岩建造,下统吴家山组出露于吴家山背斜核部,主要岩性为石英片岩、大理岩和硅质岩;中统是西成盆地主要含矿层位,包括安家岔组(D2a)、雷家坝组(D2l)和榆树坪组(D2y)。盆地中印支期侵入岩最为发育,燕山期花岗侵入岩主要发育于西段;西成盆地中发育大的岩体有黄渚关岩体、厂坝岩体、草关岩体。区域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同时武都-通渭断裂带为银川-昆明南北向构造的部分,在盆地中部通过。近东西向断裂带有岷县-江洛断裂、舟曲-徽县断裂。西成盆地中断裂构造主要为南侧的人土山-江洛断裂,由几条近于平行的近东西向断裂组成;北部黄渚关断裂呈反“S”型;北东向断裂规模小,对矿体起破坏作用;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复背斜,吴家山复背斜构成西成地区主体构造格架,东起大柳坝、西至海洒山,长21km,两端倾伏,平面呈。
秦岭泥盆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祁思敬等(1997,1999)将秦岭的金属矿床分出3个重要成矿系列:①古老基底岩系在长期隆升边界拆离和相关热事件影响下形成的金矿成矿系列;②晚古生代陆缘裂陷盆地中与海底喷气热水沉积作用有关并在随后造山期演化中形成的铅锌铜金银成矿系列;③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的钼多金属金银成矿系列。孙省利等(2001)将其分解成5个系列,分别是泥盆系以海水沉积作用主为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厂坝等)、泥盆系海水沉积成矿与后期改造成矿并重的铅锌-金成矿系列(毕家山铅锌矿、小沟里金矿等)、造山期及其后由于热液活动导致的成矿系列(焦沟铅锌矿、大沟里金矿等)、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以及与次生成矿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我们根据秦岭泥盆系中铅锌矿、金矿的发育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及相系间的关系,将泥盆系铅锌矿、金矿划分出3个成矿系列。需要说明的是,在泥盆系中,还发育有大量的铜、锑矿化,局部还出现钨(钼)、镍等矿化,由于不属本次的研究对象,故未包含于下述的成矿系列中。1.喷流沉积-后期改造系列此系列包括以厂坝-李家沟、洛坝矿床为代表的以沉积为主的矿床端元,以朱安沟、庙沟、小峪河等热液脉型矿床为代表的后期强烈改造的矿床端元,也包括了西成。
秦岭成矿省矿床成矿系列 系列45:中秦岭褶皱带西部泥盆系及石炭系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硫)矿床成矿系列本成矿系列主要分布于中秦岭褶皱带中部的西和—成县盆地至凤县—太白盆地一带。含矿地层为中下泥盆统及中石炭统碳酸盐岩,铅锌矿主要是在沉积(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后期的区域变质岩、岩浆热液及地下热卤水的叠加作用对矿床的改造亦很重要,构造交叉部位、层间剥离及破碎带均是有利的控矿构造部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及马鞍状,主要矿物组合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重晶石、方解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铁白云石等。依容矿地层层位的不同,划分为3个矿床式。1.厂坝式铅锌矿床以甘肃厂坝—李家沟、毕家山以及邓家山、向阳山、页水河等矿床为代表。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中下统安家岔组及中统榆树坪组,前者由中薄层微—细晶生物灰岩、结晶灰岩、黑云石英片岩、绢云千枚岩、粉砂岩等组成,厚度>828m;后者由钙质砂岩、钙质板岩、砂质板岩和灰岩组成,厚度>1000m。厂坝—李家沟矿床的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大理岩、炭质石英大理岩、结晶灰岩、含炭结晶灰岩、黑云石英片岩中以及黑云母片岩与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部位,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