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托妮-莫里森 托妮·莫里森的获奖

2020-07-18知识11

托妮·莫里森写的《宠儿》被拍成电影了,那本电影叫什么啊 应该叫《真爱》Beloved,这本书很畅销的,电影也很不错,讲南北战争黑奴的故事。莫里森的代表作。托妮·莫里森的主要作品 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一共发表了十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秀拉》(Sula,1973)《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爵士乐》(Jazz,1992)《天堂》(Paradise,1999)《爱》(Love,2003)《恩惠》(A Mercy,2008)《家园》(Home,2012)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2012年5月8日,81岁高龄的托尼莫里森又出版了新作《家园》。《家园》则讲述了一个赴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自我救赎的故事。托妮莫里森的《家》没有英文版的吗 家的原版就是英文版的,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小说家,她的长篇小说肯定是用英文写的。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大多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想象力丰富。2012年5月8日,81岁高龄的托尼莫里森又出版了新作,家园。家园则讲述了一个赴朝鲜战场的美国老兵自我救赎的故事。托妮·莫里森的获奖 此外,莫里森还荣获下列奖项:1977年《所罗门之歌》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1977年 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American Academy and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1987-88年 获罗伯特·肯尼迪图书奖(Robert F.Kennedy Book Award)1988年《宝贝儿》获美国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1988年《宝贝儿》获安斯非尔德-沃尔夫种族关系图书奖(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in Race Relations)1988年《宝贝儿》获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1989年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联邦文学奖(MLA Commonwealth Award in Literature)1993年 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章(Commander of the Arts and Letters)1994年 获孔多塞奖章(Condorcet Medal)1994年 获赛珍珠奖(Pearl Buck Award)1994年 获雷吉耶姆·朱里文学奖(Rhegium Julii Prize for Literature)1996年 获全国图书基金美国文学突出贡献奖(National Book Foundation's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2000年 获全国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托妮 莫里森在美国文学的什么时代 小说《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小说完成于1987年,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音乐专辑中文名称:宠儿英文名称:Alltimefavourites 资源急求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英文简介.150字. 略多.Beloved is a novel by the American writer Toni Morrison,published in 1987.Set in 1873 just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1861–1865),it is based on the story of the African-American slave,Margare.关于托妮?莫里森的生平介绍有哪些? 托妮?莫里森(1931年—),美国 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如《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 歌》等作品均是描写美国黑人生活的优秀作 品,作品文笔细腻托妮·莫里森的写作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凭本事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莫里森一直活跃在公共生活中,经常接受采访,对政治时事发表评论,也在持续不断地写作。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宠儿》中充满了主人公寻求黑人自我身份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身份这一主题,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关系。因此,本论文选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复调理论有助于读者关注《宠儿》中每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尤其是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声音,从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碍主人公塞丝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黑人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复调理论为《宠儿》中主人公的身份确认提供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间、黑人内部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复调

#黑人文化#托妮·莫里森#文学#宠儿#小说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