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鞋子的成语 瓜田不2113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5261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4102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1653疑截趾适履 脚大鞋小,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屦及剑及 屦:鞋;及:赶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补苴罅漏 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陷。不衫不履 衫:上衣;履:鞋子。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倒屣相迎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冠袍带履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截趾适屦 切断脚趾去适合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刻足适屦 屦:麻制的单底鞋。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比喻主次颠倒。屦贱踊贵 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履舄交错 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蒙袂辑屦 用袖子蒙着脸,脚上拖着鞋。形容十分困乏的样子。纳屦踵决 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弃之如敝屐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裙屐少年 裙:下裳;屐:。
“礼”的来源、典故? “礼”原是宗教祭2113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5261文解4102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1653。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
中国古代服装起源 中国服装历史2113悠久,服装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5261在北京周口店4102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1653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拓展资料: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