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用几句话概括其特色。 河北省国家级项目(第一批)●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康熙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自己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的独特风格,由于当地满人居多。
地方戏的简要介绍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京剧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粤剧、淮剧、吕剧等。其中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成熟于上海,流传于上海和浙江东部,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沪剧源出“小山歌”。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
永年西调的历史渊源 永年西调 原系流入河北的山西上党梆子。旧称泽州(今山西晋城)调,在永年还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由著名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流行于河北省南部的永年、广平、曲周、大名、邱县、武安、鸡泽、肥乡、磁县及邢台地区南和、沙河、邢台诸县。目前,河北境内仅永年有一个西调专业剧团。永年县周村、睢宁、磁县东城营、肥乡中营、曲周县大由村和马骡店、广平县平固店村、鸡泽孔卜村等处,皆有业余西调剧团。该剧种活动范围在冀晋鲁豫交界的冀南(北至石家庄)、晋东南、豫北(安阳)、鲁西北一带。另外同来的山西演员所收之徒有广平县的申四(红脸)、馆陶的申五(申云秀,红脸)以及郭三(艺名“盖山东”,旦)、小七子(“盖五县”,旦)等。此时西调的演员阵容较强,旦行有田书德、根宝、刘书文、谢天真;净行有张魁、谢天禄、吴玉河;须生有杨东来、老全保、申云秀、冯二歪、三扒拉锅等;鼓师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师有张二、老德成、黑泥等。这些人时分时合,演出于冀南、豫北、鲁西一带。由于新收徒弟均为冀南人,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受冀南方言及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