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换电初心不变 追梦砥砺前行——记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平

2020-07-28新闻33

从40岁到60岁,张建平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的道路上坚持了20年。虽然中间历经了重重困难,曾经一起奋斗的伙伴很多也已离去,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他坚信,换电产业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被称为“中国换电第一人”的张建平,用“中国方案”化解了世界营运类电动车能源补给问题,先后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大型活动提供换电运营服务。

如今,他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换电事业上正越走越远。

虽然已年过六旬,但张建平仍醉心于换电事业。甚至,他把家安在了临港的工厂里。这一切,只因换电是他一生的热爱和坚守。

张建平是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现任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及联席CEO。从2000年创业至今,他曾参与国家863研究项目,任该项目新能源电动车专家组成员,实为当今国内新能源汽车换电领域的先行者与领军人物。

在2010年初,张建平较早提出了“城市分箱式充电站将进入智能电网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观点;从当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电网建设互动的发展现状来看,张建平在十年前提出的观点极具前瞻性与现实意义。

坚持、执着、不断创新,是张建平一直坚守的人生格言,这使他在多年坚持换电事业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0岁再出发 走上创业路

张建平对换电事业感兴趣,并将其锁定为自己的创业方向,始于20年前的一次偶然。

当时,他与朋友一起聊到如今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新能源产业将来应该大有可为。聊完后,有一个想法逐渐在张建平的心里扎根、萌芽。“汽车历史只有100年,全世界第一辆车就是电动汽车。但是,电动汽车此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其瓶颈在于充电和电池续航能力。”张建平说道。

要建设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则需要巨大的投入,电力也需要重新布局。而且,慢充要8小时,快充也要近2小时,这些都不是电动汽车无法像加油一样在几分钟内完成。

但是,换电不一样,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补能过程。所以,换电成为张建平推崇的模式。在他看来,换电模式可以解决这些痛点,一个换电站可以集中解决数千辆电动汽车的补能需求,真正实现像加油一样方便,尤其适合高频使用的运营车辆场景。

2000年,带着“换电”概念,张建平在兰州开始了创业之路。那里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希望,自己的梦想可以在那里开花结果。

从提出理念到生产出产品,张建平和团队花了6年时间,花费数千万元。但让他失望的是,没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就是租也不愿意。有人跟

他说:“全世界、全中国都没听说过的东西,你让我们来试?”于是张建平决定:自己买车、自己改造,免费提供换电技术给公交公司。

2006年,张建平自掏腰包购买并改装的电动大巴开始在兰州示范运行,并为兰州31路公交车建设了一座简陋的换电站,同时着手研发快换系统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周边设备。

正是这个疯狂的决定,换来了每车5万公里的路试数据,换来了快换设备的第一轮实况测试,也换来了换电站的完整建设及管理经验。那两辆31路电动大巴在服役五年之后退役,被开到北京、转至上海,现在则静静地安放在位于临港的上海电巴厂区中。指着这两辆已经锈迹斑斑的老式公交车,张建平说:“将来,他们会放进我们的博物馆。”

机遇 总是在最绝望时来到

虽然有了在兰州的试用,但张建平他们推出的换电模式依然没有被广泛接受。

张建平还记得,那时,已经花了上千万,但依然看不到回报,很多股东都走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反对,跟他说“不要再玩了”。但张建平没有动摇。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生的事业。我坚信,未来电动汽车和与之配套的换电产业,必定有发展空间。”

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召开,张建平和团队终于等来了春天。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希望能在绿色低碳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看到这一契机,公司一名合伙人联系上了北京奥组委,介绍了他们的公交大巴换电模式。

北京奥组委表现出了兴趣,并派人到兰州实地查看了他们的模式。“他们一看之下觉得可以,但要最后决定,还得请领导认可。我一想,

干脆把公司搬到北京去,就在北京建一个换电站,实地给所有人看。”张建平说。为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破釜沉舟。

于是,他当机立断,搬!2006年4、5月的时候,北京奥组委派出人员到兰州看换电设备。到了年底,张建平和团队就开始了往北京搬迁的行动。

“15辆卡车,装上了所有的设备,还有公司的十几个人,在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到了北京。”张建平回忆,他们在宋庄找了个地方,开始组装换电设备。

最终,在2007年3月,北京奥组委决定在奥运村内全部用可换电的纯锂电公交车。之后,经过两个月多月的安装调试,坐落在北京奥运村、全世界第一个正式的换电站诞生!

这一世界上首个充换电站试验站,拥有以“车电分离”、“分箱快换”为核心技术的 一种电动公交系统专利。现在,该专利已在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PCT专利授权,围绕该专利的拓展应用,先后申请60多项专利,其中51项已授权,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专利保护群。

凭借着先进的换电经验和专利技术,张建平的公司得到了北京奥运会的订单。而张建平个人亦荣获“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北京奥运的订单,成了张建平换电事业的第一桶金,也是换电模式在重大赛事活动中的首次亮相,为张建平一直坚持的换电事业开启了春天!

不断研发创新期待走得更远

北京奥运会还没结束,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就找到了张建平,希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也同样采用他的换电技术。

为了上海世博会项目,张建平又一次搬迁,把公司搬到了上海,并落户在临港。之后,他就开始着手为世博会准备换电站。这次,他们建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换电站:4通道、8台设备同时换电,服务于世博园内的120辆纯电动公交车。

就此,张建平的换电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世博会的同年,张建平与团队在广州亚运会上再次展示了先进且成熟的电动汽车换电运营服务。

在公交大巴领域验证了换电模式的可行性后,张建平开始向小汽车领域突破。“小车的换电技术跟大巴是完全不一样的。”张建平说。

经过几年的研究后,针对小汽车的换电设备于2016年在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投产。同年,上海电巴与北汽合作,生产可换电的纯电动汽车。

截至目前,北京有8000多辆新能源出租车在使用上海电巴提供的换电服务。而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电巴的母公司——奥动新能源,合共

在建设运营超过270个换电站,分布于15座城市,服务约1.5万辆出租车的日常换电补能。

如今,张建平扎根在临港,并将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厂里。因为他觉得,做研发,做技术,就是一份以厂为家的事业。关于换电技术的研究,他和团队也一直没有停止。

“定位、锁止、连接,是换电的三大核心技术。”张建平说,而这些,完全是自己和团队一步步研发出来的。经过不断技术改进,换电也

从最初的8分钟,缩减到现在的1.5分钟。以前以建房子为主要形式的换电站,也换成了更为便捷的集装箱,在厂里直接做成换电站,哪里需要就运到哪里去。

现在,张建平的名下有500多项专利,整个公司有1000多项专利。

“20年,我对换电这个事情的热度和兴奋一直没有减退。”张建平说,“我相信,以后我们还能走得更远。”

今年以来,从3月“新基建”热潮兴起、5月工信部苗圩部长在两会上“鼓励换电模式发展”、7月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重点介绍“换电六大优势”……

张建平坚持20年的初心不变,砥砺前行地追逐梦想,终于迎来了换电的春天!

栏目主编 潘永军

责任编辑 刘婉鑫

摄影 吴慧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