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韩信 置之死地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项羽和韩信赢了马谡

2021-04-24知识0

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韩信能做到而马谡做不到呢? 楚汉相争韩信按照和汉王的部署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部署率兵东击赵王歇,北击成安君陈馀,韩信军队三万余人与陈馀对峙于井陉口,韩信知道正面交战远非敌手,于是决定背水而战,韩信军队主动出击井陉口的陈馀部队,按照部署佯装败退到河边的阵营,陈馀部队倾巢而出追剿韩信的河边主力部队,争相夺取汉军的旗帜,韩信命令士兵死战,后面是一望无际的河流,没有退路,誓死不退,赵军无法攻破河边汉军大寨,韩信命令2000士兵趁陈馀主力在河边交战之际偷袭赵军大营换上汉军的旗帜,赵军见攻破汉军军营无望便返回自己大营见汉军旗帜以为大营被攻破主帅被俘,争相逃命,韩信军队趁机掩杀,赵军大败。三国初期,诸葛亮趁魏主曹丕去世之际发起第一次北伐战争,将大军粮草存于街亭,街亭山高地险易守难攻最适合囤积粮草,魏国主帅司马懿为破诸葛亮大军命令张郃无论如何都要攻下街亭,以断蜀军粮草,诸葛亮就会溃败,此时的诸葛亮也知道街亭的胜败就是北伐战役的胜败,参军马谡主动请缨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马谡到达接听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嘱咐排兵布阵,将所有军队设置在街亭的山上,不定副将王平之言环山依溪下寨,张。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项羽、韩信赢了,马谡却输得身首异处? 首先什么是“置之死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6316238地而后生”?它是春秋时期“兵家至圣”孙武提出来的一条战术策略,收录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它是冷兵器时代,兵家的惯用的战术手段,是激发将士们斗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死战的境地,兵士们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后世名将多有沿用此套战术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当属项羽的“破釜沉舟”,以及韩信的“背水一战”,这两场战役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被后世奉为了经典。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场战役。“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使用的战术手段。起初,秦名将章邯统率四十万大军进攻赵国,期间连战连捷。赵王被迫放弃都城,退守在巨鹿一带。但是章邯紧追不舍,将赵王围在了巨鹿。赵王请求楚王发兵。楚王让宋义担任主将,项羽为副将,统领六万大军支援巨鹿。然而!宋义跟其他诸侯一样,找各种借口不想支援赵国。并在安阳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多次请战,皆被宋义驳回。因为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于是杀掉了宋义,接管了兵权。他先派人。

背水一战是经典案例,韩信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呢?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成名2113战,韩5261信此次用兵符合兵法上的分兵战法4102,历史真相是韩信1653兵分三路,第一路2000人,夜晚就出去埋伏,任务是等时机冲到赵军大营换上汉旗。第二路,就是大清早背水列阵的那10000人。第三路,韩信自己带着剩下18000人,打着明显的韩信的旗,突然出现。这时赵军眼红了,干掉韩信,立功就在眼前,立马冲杀,韩信打杀了一会儿,佯装败退,旗鼓仪仗尽丢在地,“狼狈”退到背水列阵军中去。赵军看到“胜机”来了,这下连留守大营的兵马(赵军也是分兵的)也全部冲出来了,因为再不出来功劳都被抢光了。这时,第一路埋伏着的2000人的时机就到了,快速冲入赵军的空大营,全部换上汉旗,那场面。这边背水的韩信军反正都是一死没有后路,个个奋勇死战,立功心切的赵军很难打,越打越急,突然听说大营被夺了,本来就急的心态一下子崩了,匆忙回营,这时已换好汉旗的奇兵出营迎战,后面本来背水的韩信军乘势冲杀,赵军这时进退失据,乱了阵脚,被彻底打散,兵败如山倒。此战韩信三万破赵军二十万,斩成安君,生擒赵王歇。背水一战真正精妙的在于骑兵部署,正面的背水一战的士兵只是吸引注意的,跟暗渡陈仓一样模式,用轻骑兵快速夺取后方,古代。

#韩信 置之死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