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性
她肩膀柔弱却勇挑重担
言语温婉却目光坚定
她常年在田间地头穿梭
角色在技术、管理、科研中更迭
她就是沈艳芬
? ? ?
沈艳芬是干什么的?
她毕业于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二十多年来在农业科研中
默默耕耘、发光发热
现任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
是目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01
坚守初心
直到现在,沈艳芬对第一天到天池山马铃薯基地报到的场景记忆犹新。
1998年9月,沈艳芬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天池山农科所工作。天池山海拔1200多米,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她报到时,父母特地从巴东县城过来,想看看沈艳芬工作的地方。从巴东县城到天池山一路颠簸,再看到眼前艰苦的条件,母亲提起女儿的行李说:“你跟我回去,回巴东教书比这里强多了。”
“妈,既然来了,我先干着再说吧。”沈艳芬说。父亲虽说不反对女儿的决定,却也十分不舍。
到年底时,沈艳芬打起了退堂鼓。这一切被时任天池山农科所负责人的李卫东看在眼里,如何把她留下来?
“在沈艳芬进单位的前两年里,没有一个年轻人来农科所上班。她很优秀,很有潜力做好马铃薯科研工作。我当时想的就是怎么也不能让她跑了。”马铃薯专家田恒林也有同样的想法。
于是,李卫东天天给沈艳芬家里打电话,跟她父母聊,跟沈艳芬聊。
沈艳芬的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辈子讲的是奉献,传递的是正能量。听着李卫东的言语,他对女儿说:“你要去,领导也留你,证明那个岗位需要你。”听着父亲铿锵有力的话语,沈艳芬下定决心说:“好,我年轻,我留下,继续干。”
春节后,沈艳芬按时到单位报到。从那以后,沈艳芬就跟着田恒林、田祚茂、黄大恩、吴承金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一起,开始了实验室细化研究、试验田调查记载、农户中示范推广……忙得不亦乐乎。
“她怀孕几个月了,仍坚持在田间做试验,大家喊她休息,但她坚持着。”田恒林回忆起当初带着沈艳芬做科研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恩施州农科院一干便是二十多年。
02
始终如一
恩施州马铃薯科研起步早,品种选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好学的沈艳芬成长很快。2007年,她开始主持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
那些年交通还不便利,主持这项工作每年需要跑遍西南片区最艰苦的边远山区,陕西安康、贵州威宁、云南昭通等地都有试验基地。沈艳芬常常独自一人晚上坐火车赶路,白天下基地检查试验质量、考察品种表现。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
她一直坚持主持参与
这个公益性项目已经13年了
在这13年里,她在试验中不断总结,在考察中不断进步,通过认真努力工作、公正评价品种,12个试点的试验质量不断提升,国家审定品种不断涌现。这项工作得到了原农业部领导的肯定和育种专家的高度认可。
沈艳芬的脸虽然晒黑了,心里却无比敞亮、无比快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沈艳芬主持、参与完成了各级课题20余项,鉴定马铃薯无性系材料10万余份,成功育成马铃薯新品种14个,其中5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研究与集成新技术10余项,主要育成的“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8号”“鄂马铃薯7号”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级主导品种。先后荣获省级科技奖5项、部级科技奖4项、州级科技奖4项;主(参)编专著和技术丛书5部,发表论文80余篇;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明白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我们把科研成果用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对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最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从事马铃薯事业的原动力。”沈艳芬说。
她深知农民仅种得起还不行,必须科学种植才能提高产量。为让农民科学种植,她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恩施马铃薯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把广阔大地变成传授马铃薯栽培技术的大课堂。她走到哪儿,就把培训班办到哪儿、把农业科学技术讲到哪儿。
传道授业解惑之余,沈艳芬还承担起了“推销员”的职责。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面积近4000万亩,为种薯打开了销路,树立起恩施马铃薯特色品牌,使马铃薯得到畅销,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如今,曾经用来填饱肚子的“温饱芋”,已经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创社会及经济效益达百亿元以上。
据2019年统计,恩施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0.5万亩,全州88个乡镇全部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已成为恩施州唯一全域种植的特色农作物,“恩施硒土豆”产业已成为继“恩施硒茶”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家,形象树在民心中。”沈艳芬一直秉承领导和师父们对她的谆谆教诲,也践行着传帮带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她积极组织带领马铃薯科研推广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现在,马铃薯科研推广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项目,也都能独当一面了。
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副院长身份,沈艳芬总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奖掖后者,甘为人梯。
03
使命在肩
过去的“救命薯”“温饱薯”使命已然完成,现在推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致富薯”“小康薯”,又成为沈艳芬及其团队关注的重点。
“麻烦帮我们把这些洋芋蒸一下,尝尝这几个品种的口感。”接受采访的那天中午,在天池山试验基地忙了大半天的沈艳芬和同事,带着自己精心选育出的几个马铃薯品种对食堂师傅说。
当热气腾腾的马铃薯端上了桌。黄色、白色、紫色、粉色的马铃薯在沈艳芬的眼里都是团队辛苦多年的成果。看品相、尝味道、品香气……待一桌人各自品尝评价并详细记载后,又向他人介绍曾经品尝过的各类马铃薯。
沈艳芬和她的团队
为了详细了解一个新品种
有时候不仅要品尝煮熟的马铃薯
还要尝试品尝生马铃薯的味道
这已经是沈艳芬和同事的“职业病”了
? ? ?
为了快速推动产业融合、选育出更优质更适合的品种,沈艳芬和她的团队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马铃薯主产区、育种基地和体系试验地里穿梭,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展示示范、技术指导、培训咨询……沈艳芬和她的团队风餐露宿、马不停蹄,他们的足迹遍及州内马铃薯种植乡村。
由于恩施州有较好的产业科研基础,2019第二十一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恩施召开。看着漫山遍野的鄂马铃薯系列品种,规范的全国马铃薯品种展示及试验示范基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马铃薯专家、企业、种植大户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沈艳芬和她的团队也感到无比自豪。
与其说沈艳芬选择了马铃薯科研事业,不如说马铃薯事业选择了她。
一路走来,她逐渐成长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兼遗传育种学部副主任。
沈艳芬获得的荣誉称号: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金奖
湖北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
省三八红旗手
州第三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湖北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国家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精准脱贫、提升健康消费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设立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把科研推广这张网遍布全国,在恩施设立了一岗一站,沈艳芬和她的团队任务更重了。
土豆虽小,但价值不小
正如土豆离不开土壤一样
农业科技工作者也离不开土壤
只有像土豆那样
扎根泥土、扎根基层、扎根农民
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为社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沈艳芬一直牢记自己的偶像国家马铃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老师说过的这句话。
如今,沈艳芬已在马铃薯科研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余年。面对高强度工作,她总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并极具工作效率。这一切都源于对科研的热爱,源于为科研事业奉献的拳拳之心。
时代对创新的呼唤
是给每一位科技工作者
提供绽放光彩的机会
不论是基层一线、实验室
还是田间地头
科技工作者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因辛勤劳动、无私奉献
绽放自己的美丽
作 者:谭发馨 白潜倩 向慧 张传红
编辑|覃 潇
实习生 |黄 黎
编审|杨 阶
签发|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