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洛阳平乐镇村民画师:直播拍卖牡丹画 作品远销海外

2020-07-28新闻12

7月23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中国牡丹画第一村”80多平米的直播间内,射灯开启,白色的灯光直打在一幅四尺竖幅牡丹画上。

直播架、手机、麦克风等准备就绪后,35岁的袁永安抖了抖衣服,在“微拍堂”开始了新一期的牡丹画拍卖直播。不到5分钟,10多轮竞价,在近2000名围观网友中,这幅名为“富贵花开”的画作被网友“吉祥”以320元拍到手。这些画很多来自与“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签约的年轻画师,他们有的放下锄头、有的在外务工返乡,拿起画笔,共同描绘致富画卷。

多年来,平乐社区也因画牡丹而出名,被授予“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称号。牡丹画不仅火了平乐,更活了平乐。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画牡丹讲“洛阳故事”

在孟津县东南,距县城约20公里处是平乐镇,平乐距洛阳市中心不过15公里,南与千年古刹白马寺和汉魏故城毗邻。镇上的平乐社区因东汉明帝迎接西域入贡“马踏飞燕”筑“平乐观”而得名。明清时期,平乐社区就不断涌现出画牡丹的农民画师,远近闻名。白马寺大雄宝殿大门上雕刻的牡丹花图案,就出自平乐人郭漪山之手。

“因为比较感兴趣,村里只有我和哥哥最先开始画牡丹,发现能卖上价钱,比种地强。受到我俩影响,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绘画队伍中来。”洛阳平乐书画院院长郭泰森说。

由此,平乐社区众多村民自发学画牡丹,并利用洛阳市每年一届的牡丹花会展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牡丹画村”,牡丹画创作蔚然成风。

2011年,为了改变农民卖牡丹画“单兵作战”的局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平乐社区与企业合作,规划建设占地90余亩的“中国牡丹画第一村”。“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平乐周边的农民画家‘收编’,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从而能更好地进行牡丹画创作,以画作为载体讲好‘洛阳故事’,推动牡丹文化的发展。”平乐镇相关负责人孙跃芳说。村民直播拍卖画作 年收入10多万元

铺展好画纸,随着画笔灵动地飞舞,一遍遍着色,一幅4尺的牡丹画很快完成。7月23日上午,在“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创作室内,39岁的吕丹霞正为近期的邀请展准备作品。从药企到超市一直处于打零工状态,“之前干过好几份工作,都觉得安稳不了,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一次在牡丹花会上见到牡丹画,就想起自己从小学过绘画,高中也有素描基础,就非常感兴趣。”8年前的一幕,把吕丹霞带入了牡丹画创作行业。据吕丹霞讲,她每年创作的牡丹画在300幅左右,“每年的收入大概有7、8万”。

原本在家务农的袁亚利看到村子里的牡丹画,“自己很喜欢,就跟着村子里的培训班学了起来”,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画牡丹对袁亚利来说还是有点“生疏”,如今,“每年能创作千余幅,能卖上10万多块钱”。在她的带动下,弟媳、嫂子和高中就读的儿子都加入牡丹画创作中来,“他们都还有了不错的销量”。

“在平乐像她们这样的年轻画师,已有200多人,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吸收更多农民、下岗职工和绘画爱好者进来参与创作,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孙跃芳说。年轻画师“签约”美术馆,40余万幅作品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

2011年,在“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内一起建立起来的还有建筑面积达4663平方米的主体美术馆,以及首批180多套画家创作楼和写生基地。

“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牡丹画学习的年轻化趋势,为更好地培养这些年轻画师,按照“园区+画师”的运营模式,进行培训。”“中国牡丹画第一村”负责人刘小荣说,主题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种规格书画作品展览30余场次,园区内设立了牡丹画技术培训学校,年组织牡丹画培训2800余人次,成为牡丹画创作、培训、交流、展示的平台阵地。

根据园区规定,首先聘请专家,对年轻画师分别评定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画师,并按照统一纸张、统一培训、统一展览、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组织集中培训、分别创作和按级标价,然后在园区集中展示,通过实体店和网络对外销售。

“园区日常会组织开展各类邀请展、新人作品展、交流笔会、体验活动等,甚至走出国门与广大牡丹画艺术爱好者分享、交流绘画创作经验。同时,开展牡丹画绘画技巧公益课,让有兴趣年轻人更好的掌握绘画手法、技巧,真正学好牡丹绘画。”刘小荣说。

截至目前,园区牡丹画师队伍不断壮大,其中省级会员15人,相关从业人员已达5000余人,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行销全国,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带动了当地研学、文创、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综合收益过亿,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平台阵地。精品画、工艺品画是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园区发展需要,2018年底园区进行升级改造,2019年以汉风汉韵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大家的眼前。7月23日,走进改造后的创意园,穿越仿古的汉文化风格长廊,在黄色灯光的映衬下,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在创作室内,大家围在长条桌前正在进行牡丹画创作。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不仅每年迎来观光团,而且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写意牡丹没有创新”成为记者在年轻画师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今后我们要‘减量求质’,往精品画和工艺品画方向发展,因为传承和创新仍是未来年轻人要做的事儿。”刘小荣说,重点是做好牡丹画的衍生品,比如在汉服、玉器、印章上打出我们“中华楼”标识,我们可以组织画师们跳汉舞、演汉剧、情景剧,以及进行剧本创作等,拉长牡丹画产业链。

“虽然今年有疫情打击,我想我们需要再勇敢一些,一定要把牡丹画产业做精,还要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勤劳致富”刘小荣告诉记者。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记者 范坤鹏 文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