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国家的军事策略到军队的单兵素质,深度挖掘北宋军事失败的原因

2020-07-28新闻20

导语

北宋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独树一帜的朝代,不仅表现在高度文明下的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百姓安居乐业,也表现在对外军事的软弱无力,甚至是“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的耻辱,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被外族掳走,更没有哪一个王朝被外族逼得远走他乡,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都是北宋王朝的军事软弱无能造成的。

北宋军事的积弱其实早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为典型的军阀割据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靠的就是武,以武治立天下,正所谓“五代为国,兴亡以兵”,这时候的军队已经成为了改朝换代的工具。

配图来自网络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因为手中握有兵权,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发动了一场兵变,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梗”,那就是一旦兵权外落,就会有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赵匡胤的出现,因此就有了“杯酒释兵权”,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把兵权收归中央,并派遣文官到地方任职,从根本上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此后又将财权收归中央,彻底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为开创大宋王朝铺平了道路。

配图来自网络

那么,北宋军事失败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军队的软弱无能,还是国家层面的军事策略的失误?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北宋时期的军事政策

1、重文抑武

北宋统治阶级为了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大力倡导“以文治国”,重点发展经济、文化,使经济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

配图来自网络

宋太祖赵匡胤经历过五代的分裂局面,对于军事暴力进行专权更迭的现象感同身受,更是害怕这种悲剧在他的的王朝重演,于是就定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方针,并“重文抑武”,在社会上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局面,崇尚文化,尊重读书人蔚然成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尚武精神”被抑制和打压,民间更是产生了“好铁不捻钉,好男不当兵的”的说法;在朝廷上提高文臣和言官的政治地位,武官的地位被降低和限制。

配图来自网络

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军队在整个国家层面被边缘化,将帅心中满是怨气,更无为国效力之心,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2、将从中御

北宋的“将从中御”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对军权的掌控,这也就成为了军事失败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因素,“将从中御”的规矩开始于宋太宗时期,每当发生战事,朝廷便往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锦囊妙计”,遥控指挥战争,试想一下,朝廷远在千里之外,对战场的局面根本不了解,却偏偏要指挥打仗,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规则根本不起作用,因为这些将帅大多数都是文官和宦官,根本不懂打仗那些事,而恰恰朝廷的指挥为他们战争的失败找了一个天大的借口。

配图来自网络

“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与镇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

在这方面最为严重的要属宋太宗赵光义,他不懂指挥却非要逞能,自创了一种战法,叫“平戍万全阵”,每逢战事必授此阵法图,并派监军督战,结果往往大败而归,真是天大的笑话,视战争如儿戏,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此举严重限制了武将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临场发挥性,使战争的胜负之道变成了简单的执行命令听指挥,此举乃是军事上的一大退步,从主观上阻塞了战争的取胜之路。

配图来自网络

战机是一场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而战机恰恰是稍纵即逝,北宋的将领面对战机却还在苦苦等待朝廷的指挥方略,等将领们得到朝廷的战争指令,战机早已失去了,“兵贵神速”在这里就是一句笑话,所以逢战必败已成家常便饭。

反观这些游牧部落的骑兵,利用自身快速灵活、机动性好的特点,频频发动突袭,远程攻击,来无影去无踪,占尽先机,频频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好理解了。

3、消极防御

北宋的军事防御政策也是造成军事失利的主要因素之一,北宋的防御,仅仅是被动地“防”,消极地“防”,而没有主动地“战”,“守内虚外”就是消极防御的主要表现,也是对将帅猜忌和防范的产物。

北宋王朝在建国初期阶段,也曾经是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主动出击,宋太宗时期消灭北汉以后,就想一鼓作气挥师北上,仅此机会从辽国手中收复燕云二州,分别于公元九七九年和公元九八六年两次对辽国用兵,均已各种原因而失败。而在此期间,契丹却不断南下袭扰,使边关百姓苦不堪言,备受战争困扰,导致民生凋敝。

配图来自网络

公元九九八年,辽国在辽圣宗的带领下入侵大宋,直到澶州,宋真宗赵恒亲自带兵御敌于大名府,辽国才撤兵;公元一〇〇四年,辽兵又大举入侵北宋,北宋在宰相寇准强烈建议下,宋真宗赵恒再次带兵亲征,御敌于澶州城,在这里双方签署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此后的一百二十年里,北宋始终不能对辽国用兵,完全处于被动的防御状态,收复燕云十六州似乎成了一种梦想,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梦想,一直到北宋灭亡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配图来自网络

尤其是“澶渊之盟”之后,北宋政府看到用少量的金钱便可以换来和平,在他们看来似乎找到了一条永久的和平之路,那就是“用金钱换和平”,而且这点金钱比用兵打仗的成本低了很多,对于北宋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因为北宋政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最有钱的王朝,也是最为富庶的王朝,因此“用金钱换和平”就变得理所应当。

配图来自网络

在辽国这个问题上,北宋还不是受害最深的,最厉害的要数西北的西夏国,自打元昊继位以后,宋朝的边塞隐患就算是起了,从公元一〇三九年开始一直到公元一〇四四年,短短的五年间,元昊就带兵数次侵扰北宋边境,而且屡次打胜仗,北宋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兵耗严重,百姓的农业生产也遭受重大破坏,有的地区很长时间缓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北宋被迫议和,向西夏封王纳币,史称“宋夏议和”。

配图来自网络

至此,“姑务羁縻,以缓争战”,主和反战的主张占据了庙堂的主导地位,所以被动的防御政策就在此后北宋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国策。

4、防弊太甚

自从赵匡胤建国以后,就一直存有猜忌和防范武将的家训,处处设立障碍,使军事将领们畏手畏脚,不敢越权指挥作战,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导致的政权更迭在北宋统治者心中留下的烙印太深了,以至于像防贼一样地防范朝中的各级大臣,尤其是军队的各级将领,不断削弱外放官员的权利,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官吏“鞭长莫及”,离自己太远了不好把控。

配图来自网络

为了加强对军队的防范和控制,朝廷设置了诸多的机构使之相互制衡,命令以前节度使所辖的州郡的军事指挥权直属中央;在诸州设立通判,一切事物对中央负责;在地方设立转运使,管理一切财政事宜,听命于中央。

建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系,进一步削弱了武将的兵权,枢密院是主管军事的最高机关,与主管行政的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于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符,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主帅则由皇帝临时任命,从而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有效削弱了武将的兵权。

配图来自网络

各地如需要军队防守,一律由中央调遣,一年一换,称为“番戍”,将帅之间的调动异常频繁,最终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彼此之间互不信任,战事期间更是出现了将调不动兵的现象,使将帅沦为孤家寡人,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这里也成了空谈。

二、军队内部滋生腐败

1、军队高层腐败

在北宋的军队内部还有一个政策,那就是可以进行营利性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军队可以做生意,而且是在各朝各代当中规模和力度是最大的,军队除了可以从事一般性商品的买卖外,甚至可以进行一些违禁商品的买卖,因而产生了暴利,这些庞大的资金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队经费紧张的问题,增强了戍边装备的能力,但同时也成为了军队腐败的温床。

2、出现大量逃兵

军队内部的腐败致使一些将领的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竟然非法役使士兵从事一些与军事无关的劳动,用来满足自己的某些私欲,比如,让士兵去修建房屋、种粮种草、伐树烧炭,甚至纺线织布、刺绣等妇人从事的一些劳动,此等乱象朝廷三令五申,屡禁不止,由于士兵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战斗力下降,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缺失是不争的事实。

配图来自网络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将领克扣士兵的军饷、口粮、军用物资,甚至向士兵放高利贷,致使士兵在军队的地位极其卑微,生活难以为继,此时的士兵在这些将领的眼里就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工具,导致大量士兵开始出逃。

北宋时期的军队逃兵现象很严重,从初期的个体逃兵出现,到后期的大范围出现逃兵,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军事制度的缺陷和军队内部的腐败。

逃兵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一个是士兵数量严重不足,另一个就是军纪被严重破坏,后来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台了逃兵和将帅的奖惩挂钩的制度,然而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给这些将帅虚报士兵数量“吃空额”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军队的单兵素质

1、北宋的军队分类

a、禁兵

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戍守京师,他们身体强壮、军事素养和单兵素质较高,主要用来保护皇帝和大臣。

b、厢兵

厢军不属于战斗部队,主要用于驻守地方,保卫地方的安全,这些士兵身体素质差很多,一般以老弱病残为主,平时很少进行军事和体能的训练,多数时间从事工程和杂役,说白了就是为了凑数量,毫无战斗力。

配图来自网络

由于北宋时期将募兵制变成募兵终身制,禁军和厢军之间相互转化,厢军里面身体素质好的晋升为禁军,禁军里面年龄大,体弱多病的降为厢军,于是厢军便成为禁军赋闲养老之地。

c、乡兵

乡兵不脱离生产,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为禁军和厢军的补充。

d、蕃兵

北宋的蕃兵其实就是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主要以羌族为主,属于地方部队,由于生活在西北地区,民风彪悍,这些兵士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部队建制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2、北宋的兵役制度

北宋时期实行募兵制,兵源主要是招募,组成部分如下:

a、灾民

北宋统治者一直奉行“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的祖训,每当发生灾害,官员便去招兵,而那些处于饥饿边缘的饥民和无家可归的流民便纷纷加入招兵的队伍,身体强壮的被充为禁军,身高矮小、胆小体弱的则充为厢军,这些由灾民变成的士兵,从内心深处本不想当兵,但是迫于窘境、为了活命才当的兵,试想一下,在真正的战争面前他们又有何表现呢?

b、囚犯

还有一部分兵源来自于监狱的囚犯,有时战事的需要不得不把大量的囚犯充入军队,这种毫无军事训练、更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士兵更谈不上战斗力。

c、抓壮丁

在战事紧急、兵源枯竭的情况下,军队也会通过抓壮丁的形式,强行征召入伍,用来充实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士兵来历复杂,多属三教九流之徒,鱼龙混杂,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军事素养都与真正的士兵相去甚远,这些士兵当中只有禁军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军队。

配图来自网络

北宋军队的军薪和待遇是最好的,除了高工资以外,还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一个普通士兵除了日常的工资,家里面也会得到相应的土地和一些福利政策,因此也就有了“一人当兵,全家享福”的说法,因而北宋时期的军队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兵冗”、“兵骄”的问题非常严重。

3、北宋军队的短板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末期的衰落,中原王朝逐渐丢失了辽东和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这些都是出产良马的宝地。养马场的丧失使宋军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当中始终处于劣势。

配图来自网络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无疑是战争取胜的法宝,而北宋王朝属于中原地区,马匹的品种和生存的环境都不如北方的契丹和西夏,即便宋朝当时财力雄厚,可以向北方地区买马用以充实军力,但是买回来的马匹也是需要合适的地方进行饲养,这些北方的马匹需要在高寒地区和水草丰满之地才可以生存,而到了北宋的中原地区和南方适应能力很差,久而久之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下降。

配图来自网络

与北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天生就是骑手,在马背上出生长大,善使弓箭和长矛,几乎是全民皆兵,马匹更是出色,数量充足,在这一点上已经占据上风。而北宋要想训练一名好的骑兵,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能够形成战斗力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沈括曾经说过:“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马,今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配图来自网络

所以在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下,把原本用于骑兵建设的费用转移到步兵,减少了对骑兵的投入,马匹和配套设施的缺失,使北宋王朝一直都没有一支像样的骑兵,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北宋骑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低下,几乎没有战斗力。

结语

北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的繁荣程度在当时来说属于世界之最,然而“国虽富而军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强大的军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为保障,和平就无从谈起。

配图来自网络

北宋的灭亡和军事的失败有直接关系,而军事的积弱却由来已久,这些原因当中,从国家层面的军事策略到各级军队的单兵素质都有关系,经济的繁荣不代表军事的强大,“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即便是经济再繁荣、百姓再富庶,也不过是案板上待宰的羔羊而已。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