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 解释: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具体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
品析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作者惜墨如2113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5261光澄碧、竹影斑驳、幽4102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1653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这段话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翻译 翻译:月2113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5261水中的水藻4102、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1653树的影子。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释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遂: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扩展资料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