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智库锐见丨王一鸣:决胜全面小康的亮点与难点

2020-07-28新闻16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特殊背景下,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重大考验,也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重大课题。《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近期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备受关注。

为加深对这一伟大壮举的理解,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7月16日,人民日报社第66期人民讲堂邀请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进行了一场生动丰富的主题报告。

三个误区:关于全面小康需要澄清的认识

王一鸣梳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形成过程,提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避免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番”当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唯一且刚性的标志。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指标虽然重要,但将其作为唯一标志也是片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用单一指标去衡量总体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还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各地区都要达到同一标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特征,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都要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

三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人也不能少”理解为人人都要达到同样较高生活水平的小康。如果为了这样的目标而搞“平均主义”,就不利于经济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六大亮点: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进展”

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王一鸣用了“决定性进展”这一结论。他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成效比预期的要好。

1.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双突破”。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由“十二五”期末的13.3%提高到16%左右,经济总量相当于日、德、英、法四国的总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向着更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变,世界经济重心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使全球人均1万美元经济体人口总规模由15亿上升到接近30亿,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7.4%。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由2015年全球第29位上升至2019年第14位,这是创新型国家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同时我国也是前20名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3.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超过9000万,城镇化率将达到62%左右。连接城市群和主要城市的高速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9+2”的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8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建设。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条件。

4.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

2016年至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64。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消除。在谈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时,王一鸣以录取人数为例说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高考考生107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是874万。他回忆自己作为77级考生,当年大学的录取人数仅为27万。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录取率的大幅提高,表明我国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也体现了国民素质的提升。

5.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9年末,我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三分之二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50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4.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19世纪末,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宏篇中提出设想,要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而今天的中国,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占7席,远远超过了孙中山当年的构想。

6.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蓄积量等指标提前完成。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19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至23.4%,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57.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大幅下降。

四个短板:实现全面小康还需加倍努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我们仍存在短板弱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现在剩余的贫困人口大都位于中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确保这部分人口全部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短板弱项也需要加大攻坚力度。

1.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过去一个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创新基础能力薄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母机、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个别西方大国对我技术“断供”升级的背景下,科技“卡脖子”问题凸显。迫切要求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构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2.社会发展领域仍存短板

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欠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看病难、看病贵,公办养老“一床难求”等问题仍未解决。城乡间、区域间、城市内不同辖区间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仍然很大。民生领域的市场监管还不完善,居民教育、医疗等消费支出上涨较快,但获得感不强,满意度不高。一些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防范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

3.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我国当前仍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期,污染排放拐点、二氧化碳排放拐点和能源资源消耗拐点将渐次出现,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已进入改善阶段,城市空气PM2.5年均浓度将持续下降,但水环境质量任务仍然艰巨,主要流域、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差异较大。相对于大气和水环境,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难度更大。

4.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也是更长期的发展目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现阶段,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40%多。日本和韩国在基本完成工业化的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达到美国80%和60%的水平。如果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全要素生产率要达到韩国的水平,也就是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要达到2.7%。如果今后15年经济年均增速由过去几年略高于6%进一步下降至5%左右,那么全要素要达到2.7%的年均增速,则意味着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要在50%以上。从以往经验看,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讲座最后一部分,王一鸣指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带了新的挑战。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滑,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3.2%,明显好于预期,并呈现逐月改善、企稳回升态势,显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面对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增强底线思维,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更要坚定信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场照片由杜新军拍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

#新冠肺炎_社会#养老#水环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