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白绝笔诗,有豪情有狂傲也有无奈,郭沫若评:自负之心至死不变
李白人生的最后几年,过得确实不太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终究成了妄想,公元757年,57岁(虚岁)的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入狱,他的人生跌至低谷。
妻儿不在身边,曾经那些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朋友,也都没了影子。虽然远方的杜甫专门写过诗替他抱不平,可那时诗圣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没办法,李白只有自己在狱中写诗给朝中权贵。他一连写了数首,其中有一首叫《狱中上崔相涣》,最后两句是“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谁能想到,曾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仙,有一天会为了保命写下如此卑微的文字。
在多方努力下,朝廷从轻发落,李白被判长流夜郎。诗仙运气不错,流放到半路遇上了大赦,他还没到夜郎就又返回了。回程的路上,他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何等快意。或许是这次流放对他打击太大了,回到金陵后不久,他便病重了。
公元762年,在病榻上的李白把人生最后一首诗,交给了族叔李阳冰,这首绝笔诗名叫《临终歌》。李白平生存世千首,按说他这样的名人,绝笔诗应该很有名气才对,但这首诗却鲜有人提起,我们看看他写了什么: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一首古体诗,若论水平,和李白的其它经典诗相比,确实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这一点咱们也能理解,毕竟此时他病得了。但从诗意上来看,这首诗却不改诗仙的狂傲之风,把它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大家感受一下:
大鹏鸟本欲振翅高飞,遨游八方,可惜飞到一半却被摧折,终究是力量不济。不过,它振翅高飞时所余之风,完全可以激励万世,就算东游时被扶桑树挂住了袖角又如何?我的死估计很快就会传开,可惜孔子不在了,还有谁会为我伤心落泪?
看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中有豪情,首句“大鹏飞兮振八裔”就是证明,李白经常用大鹏自喻,当年被刺史李邕看不起,他就曾写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中也有狂傲:就算我没有冲向就云霄,我的遗风也能泽被后世。诗中更有无奈,他认为世间无孔仲尼这样的知音,这令他心伤。
这样一首有豪情有狂傲也有无奈的诗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但是笔者翻看众多典籍,不管是《全唐诗》还是其它李白的诗集,都没有找到唐、宋名家对这首诗的点评。哪怕是明、清名家,也很少提到这首诗。这是为何?或许郭沫若的一番话能给我们答案。郭沫若在《李白和杜甫》一书中,是这样评价这首绝笔诗的:
其实郭老的意思就是两点。第一:李白的自负之心至死不变。李白说孔子若还在,也会为他哭泣,郭沫若认为就算是孔子在也不一定会为他“出涕”。咱们都不是孔圣人,所以郭老这句话对不对,咱们也不好判断。第二,后人并没有辜负他。他这说法并没错,李白走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基本都把他捧上了神坛,尊为诗仙。郭老言下之意, 李白说没人懂他是不对的。当然,这都是后来的事,后人是如何推崇他,李白自己也并不知道。
其实郭老这一番话,确实是很敢说的。笔者相信,他是就事论事而已,并无冒犯诗仙之意,这一点大家要理解。后来长年从事文学工作的北大教师裴家麟先生,在《李白〈临路歌〉试析》一文中,也这样表示:“仲尼亡乎”,难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吗?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看得出来,李白这首《临终歌》确实写得不讨喜,甚至从种意义上来说,他得罪了奉儒家为经典的多数文人。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李白却至死都如此狂傲。这就是后世文人很少提及它的主要原因。
小结:笔者个人觉得,李白这首诗虽然没有他的《将进酒》等作品那么牛,但水平也远非一般文人所能比。至于诗中透出的狂傲及自负,这本就是李白特有的性格。他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如何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咱们不能一边欣赏着人家的千古名句,感受人家的豪情和洒脱,另一面又说这种自负是不对的,这多少有点儿不尽人情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