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讯】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其价值更不言而喻。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处理和交互的中心,不仅可以解决现有海量数据面临的挑战,还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粮仓”。在当今数据呈爆炸式增长的数字经济时代,海量数据“如何存”,“怎样管”成为新基建面临的巨大挑战。《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有幸采访到了浪潮集团DCS事业部总经理郭振君,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技术战略部总裁刘新民,华为中国政企服务解决方案营销总监李伟。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在新基建风口下,新一轮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将推动数据中心迎来新的建设高潮,那么目前整个数据中心建设的产业现状是什么?
郭振君:5G建设的不断完善,驱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而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催生5G算力巨大需求,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海量的IT设备,从某种程度上讲,5G是数据中心加速建设的催化剂。
刘新民: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数据处理的需求,承载AI、大数据、云计算能力的大型数据中心将是广大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李伟:在新基建持续快速发展和5G2B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未来3年将是数据中心的快速增长期。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数据中心是各种IT资源的集成中心,也是数据存储、处理和交互的中心,其产业链上下结构丰富,行业应用广泛,蕴含巨大市场增长空间。在新基建背景下,数据中心发展将呈现出哪些趋势及特点?
刘新民:数据中心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三点趋势,一是异构计算、无损网络等新兴技术发展,提升实现数据的计算密度和传输效率;二是供电架构简化及液冷技术,助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高功率密度、低运营能耗发展;三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应用于数据中心的交换机、SDN控制器及解决方案已经迭代多个版本。
郭振君:除了传统的标准化、模块化及绿色节能趋势外,在新形势下,数据中心主要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个是数据中心将向超大型集中化发展,另一个是向小型边缘数据中心发展,主要原因是因为5G驱动了边缘云和边缘数据中心的发展。在浪潮看来,由于海量数据将会下沉到边缘侧,边缘计算的发展将对数据中心带来革命性变化。
随着5G部署脚步的加快,运营商在发展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同时,也正在对边缘计算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边缘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小型数据中心,未来,边缘数据中心将会是数据的第一入口,且部署环境往往开放、复杂、恶劣,需要先进制冷、高安全可靠性解决方案、自动化运维、分布式架构、指数级提高的计算能力等技术支撑。浪潮将充分发挥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产业界携手,共同推进数据中心尤其是边缘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
李伟:从产业和行业角度来看,未来数据中心将从五个维度协同发展。一是持续构建数据中心标准和建设规范,实现多厂商设备无缝适配;二是投入开发适用于数据中心融合管理平台和运维能力;三是发展全栈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中一体化建设和运营;四是构建数据中心产业联盟,与生态及行业组织合作创新;五是要深入行业客户需求,与客户一起构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新模式,构建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
未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将是数据中心布局优先考虑的区域,此外结合数据中心对绿色能源和气候的要求,数据中心的部署也会结合本地产业规划以及气候条件进行部署,如水电,风电,太阳能比较充裕的区域。
未来3年数据中心将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迎来地域饱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向中西部地区大力倾斜,届时将启动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新建1+3+32+N个节点,最终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一张网。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在新形势下,如何评价数据中心?评价数据中心的标准是否有变化?
李伟:评价一个数据中心是否优秀的关键技术主要围绕极简,绿色,智能和安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运维与运营。
具体来看,极简主要指的是模块化标准化机房能否实现快速部署;绿色主要对能源利用与数据中心改造的能力;智能则是指能否采用智能化的算法和模型在各个环节提升数据中心的生产效率并实现全生命周期运维运营管理;而安全则是要与时俱进开发新技术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郭振君:除了对算力性能、成本、业务弹性和高效维护、绿色节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建设融合、稳定、弹性、低PUE的数据中心仍是大势所趋。数据中心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选址上,目前更多考虑的是土地成本、电力运营成本、自然冷却情况等一系列因素,实现最低TCO的同时,降低PUE,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能效指标上,目前工信部和各地省政府都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按照工信部的要求,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将不得高于1.4,有序推动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力争通过改造既有大型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8。
三是在运维上,运维作为整个数据中心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超大型和边缘型的数据中心,都对智能化、自动化运维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一体化的产品和能力做出新的考量。
四是在生态布局上,应对新的数据中心发展趋势,浪潮提出了智算中心将成为智慧时代经济社会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设施,智算中心将以融合架构计算系统为平台,以数据为资源,能够以强大算力驱动AI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断产生各种智慧计算服务,并通过网络以云服务形式向组织及个人进行供应。通过技术的开放或者产品的开放,让整个PUE有效降低。在开放的同时促进云原生应用的发展,带来的多样化服务,也助力数据中心的降本增效,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繁荣。开放计算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数据中心创新的“新动能”,将加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变革和创新。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随着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数据产出量比较大的区域将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会越旺盛。那么,数据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刘新民:当前大数据中心建设面临三大难点。第一是能耗与环保。数据中心的功率与计算密度激增,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数据中心作为高能耗产业,需要大量电力、水力及空间资源,能耗与环保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第二是布局不均衡,“重建轻用”。当前数据中心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但国内整体布局不均衡,“重建轻用”,由于数据中心低水平运营,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价值,造成了数据中心资源的浪费。第三是缺少有关的运维人才。运维人才及运维能力跟不上数据中心建设速度,尤其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使得数据中心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李伟:数据中心的运维目前国内有很多厂商在做,技术门槛不高,但要做深做透比较难。数据中心运维一方面需要支撑日常的运行故障分析处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大数据算法进行性能预测,提前进行问题识别和预防,在运营方面对于新的数据中心运营客户,需要考虑构建一些基础的运营能力或平台,生态布局也需要关注行业发展及顾客中长期需求。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面对数据中心建设发展难点,如何突破?各企业有哪些具体措施?
刘新民: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引导加快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包括对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以及液冷等新技术的研究;推进数据中心新型网络设备、存储与服务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整机柜服务器、闪存、GPU服务器等技术发展;支持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和管理等技术研发,推动传统数据中心云化转型;加快推进智能运维、智能管理等技术研发,提升数据中心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本等。
二是对大数据中心建设进行统筹布局,因地制宜,推动大数据中心可持续运营。大数据中心产业是高新、环保的产业,市场需求大,参与资本多,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考虑建设大型的数据中心,很容易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因此,需要有统一的产业政策指导,统一规划布局,科学评估后进行数据中心总量控制,确保项目投入的回报,以及对当地的各方面影响,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数据中心产学研项目研究与合作,加大高校定向人才培养,增强国际技术交流,提高国内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能力。另外跟踪调研产业人才需求,借助第三方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人才培训,切实满足产业实际发展需要。
郭振君:浪潮不仅提供给运营商超越国际T3标准及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诸如中国移动廊坊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石家庄鹿泉数据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外,还在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上,提供既有集成信息设备、制冷设备、供配电等模块的集装箱式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也有边缘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之一的业界首款满足OTII标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NE5260M5,以及以云原生、开放、柔性、极简理念打造的云熠5G云网系列产品,可以为边缘数据中心提供边缘计算一体柜、5G行业专网等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和一站式灵活部署方案,满足边缘数据中心在园区、工厂、学校等场景下的灵活部署,打造5G云网智能基础设施。
李伟:目前,华为已在建成4大全球实验室,包括“数据中心仿真实验室”、“数据中心绿色技术实验室”、“云数据中心开放实验室”和“国际可靠性实验室”。
其中,位于北方基地的廊坊云数据中心开放实验室,占地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拥有业界200多个主流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可针对业界主流产品进行兼容性测试,对客户的主要业务场景进行解决方案预集成预验证,能够承接项目POC测试、工具与平台开发、和联合创新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