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人是如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的?汉武帝效率最低,秦始皇经济实惠

2020-07-28新闻25

纵观古代史,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而且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不仅导致大量战争减员更是导致中原王朝急剧衰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要南下?古人是如何解决游牧民族问题的?中原王朝经过两千多年的摸索,最终总结了三套对待游牧民族的方法。而这三种方法也有三位代表性人物,分别为: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

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

要想解决游牧民族南下的问题必须要清楚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游牧民族在北方生活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冒着生命危险南下?长期以来人们对游牧民族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游牧民族贪图小利,经常趁中原王朝虚弱时趁火打劫。这个思想是不对的,如果可以和平安稳那么没有人会想着发动战争,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北方活不下去了。纵观历史,气候永远都是中原王朝、游牧民族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人类历史上有一著名理论,那就是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大概内容为:“人口增长一旦超过了食物供应,那么人均占有食物将会大大减少,最底层会因此饿死。”气候骤降会导致土地产量大大下滑,食物不足以养活原本的人口,这个时候中原王朝就需要拿出钱粮赈灾。人均占有食物如果能达到标准线,那么相安无事,但是如果人均占有食物达不到标准线,那么只有大规模人口减员才能缓解这一问题。人是不会心甘情愿饿死的,在饿死之前他们会尽可能掠夺他人的食物,这就导致了战争出现。

“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当天气降温时北方将无法生存,为了生存下去游牧民族只能拼命得南下与中原王朝掠夺生存资源。以明末清初为例,小冰河时期导致明朝土地大大减产,同样塞外的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更差,为了掠夺生存资源游牧民族开始南下。最初明朝凭借强大的体量将游牧民族阻于山海关,但是国内农民为了获取食物发动农民起义,赈灾、镇压农民起义、游牧民族南下这些都是需要钱粮的,但是当时明朝没有足够的钱粮维持这些开支,最终明朝土崩瓦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基于这种情况游牧民族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除非能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部消灭,让北方成为无人之境。

在这里还要说一句,我们眼里好像是游牧民族一直欺负中原王朝,但实际上是中原王朝一直压着游牧民族打。原本农耕民族只局限于黄河流域,但是凭借先进的文明农耕民族一直辐射至北疆。农耕民族把游牧民族赶到400等毫米降水线以北的地方,然后就停止了脚步。并不是说农耕民族善良给他们留下一块栖息地,而是因为400等毫米降水线以北的地方不适合耕种。所以你看历代版图的变更,中原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一直是在长城以内的,长城以北的土地总是失而复得。历史的大概脉络也是如此,首先天气降温导致北方不适合耕种,而且塞北的严寒迫使游牧民族南下,于是农耕民族退至温暖的南方。当天气升温的时候,北方又适合耕种了,于是农耕民族一路推至长城,游牧民族又被赶到塞北了。

秦始皇的方法

对于秦始皇北伐匈奴这件事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史书只言片语就概括了这段历史。不过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点,那就是蒙恬北伐以及万里长城(注释1)。史书记载:“匈奴单于日头曼不胜秦,北徙。”意思就是说蒙恬北伐是很厉害的,匈奴单于打不过秦国,所以开始向北迁徙。但是秦始皇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并没有让蒙恬持续北伐,反而是采纳了蒙恬的建议,那就是把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万里长城”。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始皇不继续扩大战果,反而转为防守状态?原因就是不划算。

秦国的史料太少了,对于北伐的成本也没记载多少,反倒是汉朝有详细的描写。汉朝的主父偃说把粮食运到北方的代价太大了,运一石(120斤粮食)的成本为192石(注释2)。秦汉时期在运输方面并没有大规模的突破,运输手段、速度都差不多,所以运输成本也不会差的太离谱。这个成本是什么概念?汉文帝时期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的耕种,最终才能积攒300石左右的粮食,也就是说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不吃不喝所积攒的粮食才勉强够运到前线一石多点(注释3)。汉朝的大将军月俸350石,也就是说汉朝大将军的月工资还不够往前线运拉两石粮食。

而且运输的压力也非常大,葛剑雄根据史料推算要想维持边疆60万人的生存,那么需要有900万人专门为他们运输粮食。《居延汉简》记载一位士兵每个月大概要吃3.3石的粮食,十万大军每个月大概需要33万石粮食,运33万石粮食到前线消耗6336万石粮食,需要有15万人专门负责运输粮食。所以说北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个压力并不是能不能打过匈奴,而是后勤能不能撑住。秦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国家存粮也并不富裕,根本就没钱维持北伐。所以秦始皇就决定修缮万里长城,之后对匈奴的态度就从攻势转变为防守。有万里长城在匈奴很难南下,如果匈奴执意南下,那就让蒙恬给他们一个教训。

不得不说这一方法是最经济实惠的,明朝时期朝廷要北伐,最后一扒拉算盘发现派八万大军北伐粮草、运费加起来耗银1000万两,而且还不一定能打赢。但是如果召集五万劳工去修葺长城,满打满算也不过百万两。一番比较朝廷果断选择修长城,这就是为什么自秦始皇至明朝灭亡,一千多年内中原王朝不断加固长城的原因,经济实惠才是硬道理。

汉武帝的方法

汉武帝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北伐。根据《汉书·武帝纪》、《史记》、《汉书》的记载,汉武帝在位54年内发动了44次北伐,平均1.2年发动一次北伐。汉武帝在位时期国家丰盈,而且国内主站情绪高涨,完全可以支撑北伐的开支。因此汉武帝发动了河南之战(收复河套地区)、漠南之战(收复朔方)、河西之战(收复河西走廊),这三场战争汉朝都有所收获,尤其是收复河西走廊。如果汉武帝能止步于此,那么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此次北伐成本颇高,但是并没有实质性收获。

由于受英雄主义史观的影响,后世认为汉武帝此战打出了汉朝的威风,自此汉朝获得了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漠北之战结束后,汉朝又恢复了与匈奴的和亲,匈奴仍旧南下掳掠。汉武帝后期赵破奴带领两万骑兵投降于匈奴、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被包围,损失十之六七、李陵的五千步兵全军覆没、李广利的七万骑兵全军覆没(注释3)。而且汉武帝连年北伐导致财政压力非常大,事实上在河西之战结束后汉朝就没钱北伐了,就连给士兵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注释4)。

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汉武帝北伐的效果到底有多大了,汉朝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了吗?并没有,虽然匈奴伤亡惨重,但是汉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匈奴人口大规模减员,而汉朝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汉武帝后期天下流民数百万计,平均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个流民,就因为这事汉武帝差点连庙号都不配有(注释5)。河西之战胜利后汉朝掌握了河套地区,并且截断了西域诸国与匈奴的供血通道,此时的战争主导权已经被汉朝夺取。而且汉武帝筑造朔方城,匈奴与长安之间也有了一片广阔的战略缓冲带,边患大大降轻。可以说北伐的收益是很大的,但是并没有解决匈奴的问题,而且代价是非常沉重的,与其他两种方法对比,汉武帝的方法效率是最低的。

汉宣帝的办法

汉宣帝的方法就是拉拢匈奴,汉宣帝即位第二年就兵分五路攻打匈奴,汉宣帝一共发动了16万兵马,这是两汉400年内最大规模的对外骑兵出征。但是对于此次战争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匈奴败了,但是具体的战绩并没有过多描述。而在这一次对外战争之后汉宣帝再也没有大规模北伐,反而是休养生息。当时匈奴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且天灾越来越严重,周围国际形势也十分不利。如果这事搁在汉武帝身上,那么汉武帝想都不会想直接北伐。但是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那就是放弃北伐选择拉拢匈奴。

当时汉宣帝不断派人去慰问匈奴,并且帮助匈奴度过灾患。在汉宣帝的糖衣炮弹下,不断有匈奴人投降汉朝,而对于这些投降的人汉宣帝一律厚待。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汉朝直接把他的地位抬高到诸侯王之上。南匈奴投降汉朝这件事的影响非常大,首先汉朝的边境会相对和平很多,汉宣帝减少边塞戍卒的数量,大大降低了军费开支。而且匈奴分裂之后很难再成规模南下掳掠,汉朝也能做到“分而治之”。不得不说汉宣帝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匈奴分裂之后一直到王莽时期双方都保持和平的局面(注释6)。

最终梳理

一个牧羊人养了一大群羊,但是周围的狼群对羊群虎视眈眈,经常伺机来吃羊。面对这种情况,牧羊人有三种方法。

其一是修篱笆,牧羊人在羊群周围修筑篱笆,避免狼群来吃羊。秦始皇对付匈奴就是采取的这一方法,秦始皇大修长城,其目的就是划个分界线,我不想去打你,所以你也别来打我。如果你不听,那么我就派大军讨伐你。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经济实惠,所以历朝历代都在修缮长城,其目的就是抵御游牧民族南下。

其二是杀狼,牧羊人剿杀狼群,彻底杜绝狼群来吃羊。汉武帝的方法就是采取的这一方法,这种方法的弊端很大,因为成本太高了,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隋炀帝。而且打仗还不见得赢,宋朝的北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对自身没有绝对的把握,那最好别用这一招。

其三是养牧羊犬,用牧羊犬来对付狼群。汉宣帝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分裂匈奴目的就是分而治之,而且有南匈奴在北方看家护院,北匈奴也很难打过来。

历史不断的重演这一幕,只不过后世更多效仿的是秦始皇以及汉宣帝,对于汉武帝的方法还是有所顾忌的,因为这个效率低而且风险大。

.

注释1:《史记.列传第二十八.蒙恬》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震匈奴。”《史记.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记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寨。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2:《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3:《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亩产粮食3石左右)3:《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又遣因杅将军出西河,骑都尉李陵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首虏万余级。陵兵败,降匈奴。4:《史记》元狩四年,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胡,得首虏八九万级,赏赐五十万金·······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5:庙乐之争:汉宣帝要褒扬汉武帝,所以令群臣为汉武帝制“庙乐”。夏侯胜直言抨击汉武帝不应该有庙号,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无力反驳,只能说这是陛下的旨意。6:“初,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书.匈奴传》)

#君王皇帝#楚汉#秦始皇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