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的经营体制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薄弱,渔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以个体分散经营为主,大多缺乏现代渔业经营所需要的大中型渔船、渔机、渔具等产前服务以及冷冻、冷藏、制冰和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设施。但60~70年代以来在一些渔业资源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中,已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大型捕捞、运输船只,建立冷冻厂和加工厂,改善流通和贸易体制,并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些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普遍与渔业发达国家建立了政府间或民间的各种联合经营体制,共同合作开发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资源。
当前水产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应对? 其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未能摆脱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环境等生产力要素的大量占有、依赖甚至是破坏的基础上,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部水资源紧缺和污染制约了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排污又影响了外部环境。其二,养殖病害频发,引发较大经济损失。传统养殖方式和管理与现代渔业不相适应,盲目追求高产,造成病害频发,养殖产量和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对养殖业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影响。不合理和不规范用药导致养殖产品药残,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和出口贸易,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其三,基础工程设施薄弱,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养殖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低,已严重不能满足现代水产发展的要求,制约了我国水产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池塘养殖,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其四,良种选育研究滞后。人工选育的良种很少,占水产养殖总产量70%以上的青草鲢鳙等主要养殖种类目前仍依赖未经选育和改良的野生种。其五,水产养殖产量与饲料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水产养殖方面,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粗放式水产养殖导致。
中国的水产业 江南素称“鱼米之乡”,渔业、水产业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当时主要是以捕捞为主,后来,随着“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逐步从捕捞为主转变为以养殖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品鱼基地建设为基础,广大渔业科技人员总结和推广了各类养殖水面的高产精养和综合开发模式,渔业生产进入了以精养高产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时期。20个世纪80年代初,长期困扰人们的“吃鱼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化,水产品价格的放开,各地政府和水产部门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大水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的开发力度,挖掘水产品市场潜力,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广轮捕轮放、混合套养技术,逐步将水产品市场从季节性集中销售转向常年鲜活销售和深精加工品销售;另一方面,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养殖品种,推动渔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全省水产行业坚持以种苗工程建设为龙头,以优化结构、提升水产品品质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产业化建设为目标,渔业生产进入以质量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新阶段。湖南是“全国渔业十强省”之一湖南渔业总体实力较强,已跻身于“全国渔业十强省”。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