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太祖大王李成桂的嫡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以开国功臣郑道传、南誾、李稷等人密谋诛杀宗室王子为由,在汉阳城俊秀坊召集麾下党羽及其府军,联合義安大君李和、益安大君李芳毅、怀安大君李芳干、清源君沈悰、上党君李伯卿等人,趁着夜色发动兵变,将郑道传、沈孝生、李懃、张至和等人尽皆捕杀,随后迅速拥兵闯入景福宫,在控制住勤政殿的禁军后,逼迫太祖李成桂下达教旨,废黜【宜安大君李芳硕】的世子之位。久病不起的李成桂得知宫廷发生变故后,明白事已至此,只好诏见卢石柱,命令他撰写《己巳肃政书》,赦免李芳远等人的行为,并且夺回李芳硕的世子名号,册立【永安大君李芳果】为新一任王世子。收获政治果实的李芳远随即密令李居易、李伯卿、赵璞派人埋伏在汉阳城郊外的道路上,将流放边疆的废世子李芳硕当场刺杀,彻底铲除敌对势力。两年后,不甘居于人下的李芳远再次利用怀安大君李芳干的草率武斗,指挥府军在开城竹善巷将怀安派人马一网打尽。定宗大王李曔(1398年9月5日即位后,由“李芳果”改名为“李曔”)见弟弟野心爆棚,自知无力与之抗衡,为了保住性命,于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在开城寿昌宫禅位。李芳远接受王位后登基即位,是为太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三代国君。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都堂请出芳硕,上曰:“既已判付,出去何害!”芳硕泣辞,贤嫔牵衣而哭,芳硕拂衣而出。初议置远方,出宫城西门。李居易、李伯卿、赵璞等,议于都堂,使人杀于道。
2015年3月5日由韩国安尚勋执导的大型古装宫廷电影《纯真时代》
朝鲜王朝第3代国君、靖安大君、太宗大王——李芳远
靖安大君李芳远一手主导的宫廷兵变,堪称是朝鲜版的“玄武门之变”,成为朝鲜王朝开国初年所发生的最严重的权力斗争。这场血腥的政局洗牌,不仅导致大批开国功臣命丧黄泉,而且极大冲击了朝鲜社会的伦理纲常,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论辩。关于李芳远手刃骨肉兄弟的行为,后世史学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李芳远之所以决定发动兵变,早已蓄谋已久,原因在于他贪恋王位和权势;但是,亦有人认为,己巳兵变的起因,或许离不开朝鲜王廷内的激烈党争,李芳远是被人逼反的,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承旨在详细研究了《太祖康献大王实录》、《定宗恭靖大王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燃藜室记述》等史料文献后,认为靖安大君李芳远所主导的两次宫廷兵变,绝非贪恋权势那么简单,应该属于多重因素综合之下的最终结果。既然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如何才能够系统地捋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呢?则需要从李芳远身上寻找灵感。
靖安大君李芳远,文武双全的厚黑学政治家,开创朝鲜王朝基业的关键人物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8年)五月十六日辛卯,李芳远出生于咸兴府的归州私邸。父亲是时任高丽王朝通议大夫兼金吾上将军、后来的太祖大王李成桂,母亲是密直司副使韩卿的女儿、后来的神懿王后韩氏,他是家里第五个儿子。李芳远的降生,给咸兴李氏宗族带来了欢乐与希望,特别是韩氏,她在儿子出生后便找来文成允占卜,想知道李芳远未来的前途究竟怎样。文成允在测算后,对韩氏神秘地说道:“此命贵不可言,慎勿轻问卜者。”意思是李芳远前途无量,因此不应该随便占卜他的命运。对于文成允这番话,不知道是朝鲜史官故意夸大事实还是历史上真有此事。总之,李芳远的人生注定充满了传奇,也预示着他未来不平凡的一生。
太祖李成桂的原配、神懿王后——韩氏
腐朽不堪的高丽王朝统治下,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李芳远天性聪慧且喜爱读书,而且理解能力很强。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壬戌,14岁的李芳远参加高丽王朝的科举考试,以丙科第七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可谓是少年英才,羡煞不少旁人。迈入官僚队伍的李芳远胸怀大志,很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高丽王朝的衰败局面。他在担任典礼正郎期间,提出了不少方针政策。只可惜,此时的高丽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并没有采纳李芳远的谏言。后来,神懿王后韩氏因病逝世,李芳远为了遵守儒家孝道,不得不辞官返乡。在为母亲守陵的那段日子,是李芳远人生中最低落的时候,以致于每当进京探望父亲时,回忆起母亲还在世时的景象,他就会潸然泪下,可见李芳远也是一个具有家庭亲情的好男儿。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
辛未,遭母后之丧,廬于陵侧。每为觐太祖进京,于道上雨泣不绝。至太祖邸,遇有所感,辄痛哭,太祖左右莫不感怆,太祖常称其孝。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二月,明朝使臣王得明来到高丽,向高丽国王王禑递送国书,告知他们朝廷将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再次要求高丽退还相应的土地。这封国书,激起了高丽朝野的一片热议,不少人对明朝的诏令提出质疑,强烈要求对方尊重高丽国的地位。高丽国王王禑和门下侍中崔莹也觉得明朝的要求很过分,他们在商议后,决定委任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率领5万高丽官兵渡过鸭绿江,对明朝辽东地区发动奇袭,企图在明太祖朱元璋采取措施前一鼓作气,实现武装扩张的目标。王禑的旨意在李成桂看来,无疑是自寻死路,多年用兵的他深知明朝的强盛,区区5万兵马岂是辽东明军的对手?在接连上疏失败后,李成桂连夜劝服曹敏修,两人指挥军队在威化岛突然回师,兵锋直指开京,并且在击溃抵抗军队后,很快就流放了崔莹,进而逼迫王禑退位。
时任高丽右军都统使的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师开京,推翻高丽国王王禑的统治
公元1382年7月17日,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登基即位,是为太祖大王
太祖李成桂的家族成员
李成桂的叛变,对高丽王廷而言是致命的,不少保王派分子仇恨无比,打算将李氏宗族灭门。此时的李芳远在得知父亲的消息后,果断采取措施,掩护自己的族人躲避追杀,避免了家族深陷血光之灾的命运。之后,李芳远又联合判典客寺事赵英珪在开城的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忠臣郑梦周,帮助李成桂扫清政治障碍。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的开国晚宴上,赵浚举着酒杯环谓众人,喜悦地说“今日之事,功在一人”,指的就是李芳远,充分肯定了他的功劳和能力,而李芳远也被太祖李成桂册封为【靖安大君】,跟随使团一道前往南京觐见明太祖朱元璋,途中路过北平,与燕王朱棣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李成桂登基后,为朝鲜王朝的建立呕心沥血,却一直得不到明朝的正式承认,仅仅以“权署国事”处理朝政,为此心情非常郁闷,身体慢慢变差。更何况随着年龄日益增大,自感时日无多的李成桂不得不开始物色储君人选,诸王子间逐渐出现了分歧。朝鲜王朝崇尚礼制,储君人选也自然需要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由于嫡长子【镇安大君李芳雨】英年早逝,根据嫡系顺序,理应让【永安大君李芳果】做王世子。然而,神德王后康氏却希望把自己的小儿子【宜安大君李芳硕】推上世子之位,于是暗中勾结郑道传,成功帮助李芳硕入主东宫。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于是,靖安君令都堂,率百官上疏曰:“立嫡立长,万世之经。殿下舍长立幼,道传等挟世子,欲害诸王子,祸在不测,幸赖天地宗社之灵,乱臣伏诛。”
太祖李成桂册封【宜安大君李芳硕】为王世子
王世子李芳硕的册立,让靖安大君李芳远十分不满,决定发动兵变
李芳硕的册封,在群臣及宗亲队伍中炸开了锅,谁也没想到世子之位居然让给了王室幼子,这根本不符合礼制。靖安大君李芳远十分不满父亲的决定,虽然康氏被扶正,但先母的嫡子们还在,凭什么让一个小屁孩继承大统?二哥李芳果不行吗?三哥李芳毅不行吗?围绕着储君问题,朝鲜王廷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以郑道传为首的功勋派坚决拥立李芳硕的世子地位,以李芳远为首的宗亲派坚决反对李芳硕的册立。就这样,两派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夜晚,积蓄实力久矣的李芳远在汉阳城俊秀坊聚集人马,先是尝试从光化门攻入景福宫,却被提前获得消息的李芳硕带人严防死守(注:李芳硕并非在资善堂内被乱刀砍死,事发前他曾经抵抗过一段时间)。毫无进展的李芳远随即在李叔藩的建议下,调转枪头直指南誾的府邸而去。此时的郑道传与南誾、沈孝生、李懃、张至和等人正交谈甚欢,没有预料到李芳远的突然袭击,结果南誾、沈孝生、李懃、张至和当场被杀,郑道传在逃入前判事闵富的家后,被府军随之抓获处斩。处理掉功勋派重要骨干后,李芳远趁势从守备不足的南门冲入景福宫,迅速解除勤政殿的禁军武装,旋即在翌日黎明,逼迫太祖李成桂下诏,册立李芳果为王世子,废黜李芳硕的世子之位。李成桂眼见事已至此,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听从李芳远的建议,命令卢石柱撰写《己巳肃政书》。在获得太祖御诏后,李芳远出尔反尔,密令李居易、李芳干、李伯卿等人将废世子李芳硕和抚安大君李芳藩刺杀于出京的道路上,血腥无比的【戊寅靖社】宣告结束,李芳远掌握了朝鲜王廷的大权。两年后,李芳远在击败李芳干的反叛后,顺利从定宗的手里接过王位,正式成为朝鲜王朝的一国之君。
从戊寅靖社分析王权易柄,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并不单纯,而是多重因素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清晰地得知靖安大君李芳远是以郑道传、南誾、李稷等人密谋诛杀宗室王子为由,才决意举旗兵变的,这个观点源自《太祖康献大王实录》。但实际上,仅仅根据《太祖康献大王实录》里的记载判断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显然过于武断,因为《太祖康献大王实录》是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八月二十八日开始编撰的,时间在定宗李曔禅位六年后。换句话说,太宗李芳远很可能干预了实录的编撰工作,就连所谓的【诛杀王子论】都有几率是凭空捏造的谎言,目的是抹去【戊寅靖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塑造自己伟大的形象。所以,承旨在对比《太祖康献大王实录》、《定宗恭靖大王实录》、《太宗恭定大王实录》等史料文献后,提出自我论断,认为促使李芳远发动兵变的原因是多重因素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开国建制后,围绕着兵权归属问题,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李芳远具备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庞大的野心,不希望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
神德王后康氏策划拥立宜安大君李芳硕为王世子,成为【戊寅靖社】爆发的导火索。
1.围绕着兵权归属问题,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为【戊寅靖社】的爆发埋下伏笔
太祖大王李成桂在开国初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遂允许臣僚和宗亲分领部分军队驻扎在朝鲜八道(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目的是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和外敌入侵,但强调统兵权收归中央,由中枢院负责组织和调配。然而,随着新国家步入正轨,诸多制度隐患开始显露,兵权归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中枢院名义上掌握着全朝鲜的军事力量,但是现实里,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和王室宗亲们却几乎不当回事,中枢院下达的公文也甚少得到执行,他们甚至还大肆组建数量不等的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俗称“私兵”,对中央的军事权威构成了直接威胁。朝鲜八道的实际情况,在开国功臣兼奉化伯郑道传看来,无疑是潜伏着的巨大危机。如果放任不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要把这些威胁扼杀在摇篮里。所以,郑道传和南誾等人通过仔细地谋划,将那些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和王室宗亲,或调职或以罪罢免,逐渐将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增强了中央的军事实力。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初仲良与兵曹正郎李荟曰:“自古政权兵权,不可兼任一人。今赵浚、郑道传、南誾等,既掌兵权又掌政权,实为不可。”
私兵问题和兵权归属问题,是朝鲜王朝开国初年的顽疾
郑道传强烈要求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军事权威
假借军事制裁,以郑道传为首的功勋派继续打压宗亲派
郑道传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是他的做法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唾骂之风。特别是那些王室宗亲们,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曾经追随太祖李成桂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掌握地方兵权,是当初太祖亲自御赐的福利待遇,却在一夜之间被郑道传给硬生生剥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作为宗亲派里功劳最突出的靖安大君李芳远,自然也难逃王廷的制裁。反观郑道传,他不仅没有受到李成桂的斥责,反而晋升为正一品都评议使司兼参掌尚瑞司事,等于垄断了王廷的一切政务决策,位极人臣。见郑道传权势滔天,先是忍无可忍的殿中卿卞仲良和兵曹正郎李荟向李成桂上疏,痛批郑道传故意打压王室宗亲,执掌政权和兵权,已经出现一党独大的局面;然后,義安大君李和也愤然上疏,指责郑道传贪权过甚,企图谋朝篡位,请求李成桂对其严加惩罚。由此可见,功勋派和宗亲派的矛盾是多么激烈,为【戊寅靖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值得一提的是,至于李芳远在【戊寅靖社】中所说的郑道传等人密谋诛杀诸王子的言论,在承旨看来,或许仅是一个政治借口罢了,真相仍需继续考订。不过,它至少证明了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存在很深的利益纠纷,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2.李芳远具备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庞大的野心,为了积蓄实力抗衡功勋派,不希望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
靖安大君李芳远是开创朝鲜王朝基业的关键人物,他既具备卓越的个人能力,同时也拥有庞大的野心,帮助太祖李成桂肃清政敌、弹压政治秩序、修订国法律例,故而一直深受李成桂的赏识和喜爱,时常入宫商讨政事。只是,随着天下初定、民心思安,很快李芳远就面临着跟前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的难题,那便是“功高震主”。一方面,以郑道传为核心的开国元勋们对李芳远出色的个人能力感到威胁,他们意图扩大新晋两班贵族势力在王廷的覆盖范围,因此对李芳远采取谨慎提防的方式,监视着对方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太祖李成桂年事已高,储君人选迫在眉睫,宗室诸王子间的关系也从原来的“精诚团结”变成“互相猜忌”,气氛变得扑朔迷离。抚安大君李芳藩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能够坐上世子之位,他大肆勾结无赖之徒,还期待通过母亲神德王后的关系将哥哥李芳远和弟弟李芳硕杀死,其行径令人发指。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道传与禹玄宝有宿怨,凡可以陷禹氏一门者,无所不图,未称其情。至是,以十余人为援例,谋置极刑,以为条书末节以进。
天下初定后,功高震主的李芳远遭到功勋派的猜忌
为了争夺王位,宗室诸王子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李芳远施展外交手段,拉拢朝野势力,增强宗亲派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李芳远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可能到来的变数。首先,他施展出色的外交手段,把義安大君李和、益安大君李芳毅、怀安大君李芳干、清源君沈悰、上党君李伯卿、兴安君李济等对象全部拉拢到宗亲派的阵营里,从王廷外围铲除功勋派潜在的盟友;其次,他利用禹玄宝参与结党谋乱一案,暗中煽动郑道传将禹氏一门全部处死,导致郑道传背上了【弑杀】的恶名,社会形象一落千丈;接着,他又借助出使明朝的机会,向太祖李成桂大打感情牌,干扰功勋派对李成桂的政治影响力。在一连串的明暗手段下,功勋派遭受了一定的损伤,也不敢再轻易对宗亲派下手。只是李芳远的动作,使得两派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距离宫廷兵变的日子不远了。
3.宜安大君李芳硕被拥立为朝鲜王世子,彻底点燃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成为【戊寅靖社】爆发的导火索
宜安大君李芳硕是太祖李成桂的嫡八子,同时亦是王室幼子,由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由于年纪最小,长久以来就深受父母和哥哥们的疼爱。当李成桂指挥军队在威化岛回师开京时,李芳远保护着母亲韩氏、继母康氏及兄弟姐妹出逃,其中就有李芳硕。据说在逃亡过程中,李芳远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有限的食物分给弟弟李芳藩和李芳硕,可见兄弟间的关系是多么和谐。正因为李芳远不忘亲情,所以神德王后康氏十分喜欢这个继子,两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并非后世所宣扬的那般水火不容。至于后来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死对头,根源则在于李芳硕被册封为王世子。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康献大王实录》
初功臣裵克廉、赵浚、郑道传请建世子,欲以年以功为请,上重康氏意在芳藩。芳藩狂率无状,功臣等难之,私相谓曰:“若必欲立康氏出,季子差可。”上遂决意立之。
太祖李成桂的嫡八子、神德王后康氏的二儿子、宜安大君——李芳硕
神德王后康氏秘密勾结郑道传,希望把李芳硕推上世子之位
李成桂的册立决定,引起了李芳远的猜疑,功勋派和宗亲派之间的矛盾即将爆发
上文提到,太祖李成桂在建立朝鲜王朝后,为了国家的延续尽心尽力。可是,人无法抗拒天命,年纪愈大的李成桂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虽然嫡长子【镇安大君李芳雨】已经英年早逝,但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理应从嫡二子【永安大君李芳果】和嫡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里挑选王世子。然而,贵为国母的神德王后康氏却认为,即便神懿王后韩氏的嫡子们都在,毕竟自己已经被扶正,没有理由让前妻的儿子继承大统。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怎么也得从自己生的儿子里决定继承人。于是,康氏秘密联络郑道传,许以高官厚禄、光明前景,希望把幼子李芳硕推上世子之位。康氏抛出的橄榄枝恰到好处,两人一拍即合,郑道传随即召集功臣元勋,联名向太祖李成桂上疏,请求册立康氏之子为储君。一开始,李成桂考虑让【抚安大君李芳藩】做王世子,可是遭到众人的反对,理由是李芳藩性格暴怒无常,且毫无功劳。见A方案失败,李成桂遂询问众臣意下如何?裵克廉抓住时机,假借中国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弟季友贤良辅国的例子,请求册立幼子李芳硕为王世子。由于经不起爱妻和重臣的软磨硬泡,最终李成桂决定册封李芳硕为王世子(1398年7月8日移居资善堂),并向明朝递交国书。
公元1398年8月26日夜晚,李芳远率领府军发动兵变,逼迫太祖李成桂废黜李芳硕的世子身份
幼弟李芳硕入主东宫的消息传出后,霎时间官民议论纷纷,听闻王廷决策的李芳远也十分不满。不久,李芳远得知神德王后康氏勾结郑道传拥立李芳硕为王世子的密闻,十分痛心和失望,也倍感芒刺在背。郑道传可是宗亲派的死敌,倘若日后李芳硕顺利登基即位,自己这个叔叔的悲惨下场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以李芳硕受封世子为导火索,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靖安大君李芳远在府邸召集人马,悍然向曾经的兄弟和战友举起屠刀,发起了朝鲜历史上著名的【戊寅靖社】,挟持太祖号令天下,汉阳城内一片血雨腥风,让世人唏嘘不已。
李芳远发动兵变的意义,重申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
正因为太祖大王李成桂轻易册封幼子李芳硕为朝鲜王世子,点燃了功勋派和宗亲派长久积压的怒火,从而导致靖安大君李芳远举旗兵变,通过武力手段强硬清算功勋派的势力,进而夺取王位,演变成了朝鲜王朝开国初年最严重的国殇。在宫廷兵变爆发后,李成桂在《己巳肃政书》里黯然说道:“当其时,若以楚国爱少之谏,据经廷铮,予敢不从?”只可惜,当李成桂恍然醒悟时,大错早已铸成,留下来的除了悲伤和悔恨,别无他物了。伤心欲绝的李成桂在翌月禅位于世子李芳果,自己则久居深宫,夜夜为自己的过失叹息流泪。
李成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敢举旗兵变,可惜悔悟时已经晚了
诚然,【戊寅靖社】是一次翻版的唐朝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残酷的政权争夺战,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多少家庭为此日夜痛苦。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此次兵变,它又具有好的一面,对未来朝鲜王朝的茁壮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借兵变肃清了功勋派的强大势力,打击了新晋两班贵族的野心,维护了朝鲜王权的至高无上。
重申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规定后世国君必须遵循“立嫡立长”的礼制原则,不允许违背祖训。
通过政局洗牌,及时发现和整改了新生政权在运转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朝鲜王朝的发展壮大。
太宗李芳远即位后,继续完善太祖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努力提升综合国力,为后来世宗李裪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